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因此,如何发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实现思政教育价值,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成为新时期各高校共同关注的新课题。
近日,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为建好“大思政课”擘画了“施工蓝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
思政课从根本上说,是从政治上引导人的思想,给人的思想赋予政治性,将政治性贯注思想性,实现“思政合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思政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思想引导必须遵循认识规律,启之以道、晓之以理。因此在讲思政课时,必须善于讲“理”。思政课有理才会有力,有力才会有利,才能让人发自内心地认为“说得有理”“讲得在理”,从而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