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技师”出自毫厘之间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时间:2023-04-30 12:47:34
新华每日电讯
2023-04-30

【讲述人】

陈楚: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教师

曹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服装制版师

郑书剑:浙江中德自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艺经理、数控铣工

“计较0.01毫米的误差”

钻研模具钳工技术达25年之久的陈楚,是一名模具技术上“计较”0.01毫米误差的浙江省“首席技师”。

模具钳工,是做模具的一个工种。小到手机里的电话卡卡槽,大到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涉及大批量生产的行业都离不开模具。

制作的模具与规定形状、尺寸偏差越小,就说明这个模具做得越好。陈楚对这个偏差的底线是0.01毫米。

0.01毫米是什么概念?一般来讲,一个成年人的头发丝直径约是0.08毫米,模具钳工的技术工艺要求误差通常是不高于0.02毫米,严苛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对误差的要求是0.015毫米以内。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坚持做,坚持的事情开心做。每一样技术,只有不断打磨、坚持,才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精湛。”陈楚说。

不断钻研、不断突破,是陈楚对自身的要求。在原企业工作期间,陈楚负责开发制作的铝制视镜座模具,填补了公司技术上的空白。他自主创造的“模具抛光创新工艺”,经应用使加工模具的效率提高了50%左右。他曾参与研发的汽车电子膨胀阀(团队项目),已广泛运用于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上。

将“计较”0.01毫米误差的专业精神,融入到教学管理当中,如今已成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陈楚,从教6年来累计带出国家级、省市级技能比赛获奖学生39人次。他开设的中、高级钳工实训课,学生合格通过率超过95%。由于教学精湛、学生学业成绩突出,陈楚也被誉为学院的“冠军收割机”。

“追求技术和艺术的结合”

懂设计、会计算,还要精通裁剪工艺……这是“全国技术能手”、杭州市“首席技师”曹桢的业务标签。

“一件衣服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的成品,大约需要经历20多个步骤、180多道工序,服装制版师既要承接服装设计师的工作,又是开启服装投入生产的前奏,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作。我们可以说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者。”从事制版师工作20余年的曹桢说。

1980年出生的曹桢,出身于传统裁缝家庭。17岁那年,他先到上海做了3年的缝纫工学徒,在上海纺织工业职工大学进修了一段时间后,2000年来到杭州发展,先后在杭州多家知名服装企业担任首席结构师,多年来累计完成设计稿平面结构制版3700余张。其研发的西装胸省技术、羽绒服冲绒自动计算软件等多项专利技术,为相关企业节约生产成本20%以上。

“看着平整的‘二维’布料在自己手中变成精美的‘三维’服装,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但在这之前,要学会与枯燥为伴。”曹桢说,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审美在变,制版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这就需要行业人员紧跟时代脚步作出革新。

“例如制版款式风格各异形成的平面图形是由数据构成的,只有建立成体系模块参数,如面料厚度、弹力、垂度、工艺误差、人体各部位尺寸等,并合理运用AI、3D等先进技术,才能加快推动行业的进步。”曹桢说,目前他正带领团队进行大量实践,为从业者以及后来者提供理论依据。

“制版是一项技术活,虽然不是难度很高的行业,但也一定要具备三心:细心、耐心和好奇心。”曹桢说,“凡事喜欢多问个为什么,对新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多数创新灵感都源于此。”

“充满对新技术的渴望”

作为一名“数控发烧友”,34岁的郑书剑,已拥有16年的机械制造加工经验,并已是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办人。

“由于喜欢数控加工技术,2003年时,我放弃了读普通高中的机会,到长兴职教中心学习数控专业。”郑书剑说,“2006年,毕业后我入职一家上海数控企业。由于工作条件较为艰苦,20多名同期入职的同学相继跳槽换岗,而我却越干越有意思,直到如今。”

2014年,入职浙江中德自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郑书剑,运用数控编程专用软件优化生产流程,使公司整条新生产线工作效率提升数倍,为企业年均创造经济效益500万元以上。

为追踪学习先进数控加工技术,郑书剑将长兴新华书店、图书馆关于数控加工的书籍翻了个遍。“我喜欢挑战,喜欢给自己压力,喜欢永不停止,不断往前而行。”已是数控铣工高级技师的郑书剑说。

如今已是公司工艺经理的郑书剑,仍带领团队潜心钻研技术。他参与研发试制的天然气石油管道切断阀门,使得公司乃至整个行业摆脱了相关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公司生产的产品与进口产品相比,质量更优,价格更低。截至目前,郑书剑已累计获得9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我依然像学生一样,充满对新技术的渴望与好奇。”郑书剑说,只要“爱一行钻一行”,每个在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都能发光出彩。

【记者说】 守正创新,行行出状元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心无旁骛、刻苦钻研,“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浇筑出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品格与气质,也恰恰是这种甘于寂寞的执着劲头,乃至对完美主义的“偏执”,成就了他们人生的华彩。

1249104560228583.jpg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