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助力海防装备智能化升级的征程中,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杭科院”)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以下简称“七一五所”)的深度合作,正不断结出丰硕成果。近日的一场深度互访,不仅是对过往合作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协同育人新格局的战略擘画。双方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培养,在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科研共创方面展现了卓越的成效,并将合作推向了更高层次。
精准育人:“青蓝英才”先行示范
作为双方早期合作的结晶,由杭科院物联网技术学院牵头、七一五所深度参与的“青蓝英才班”,已成为产教融合精准育人模式的标杆。该班并非简单的冠名合作,而是基于海洋防务装备产业对水声电子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共同设计的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其核心在于将七一五所的尖端产业需求嵌入教学链,尤其创新性地引入研究所的产业教授——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贾毅参与核心课程讲授和实训指导。这一实践显著提升了学生在水声电子装备原理、调试、维护等核心技能上的精度和深度,缩短了毕业生从校园到岗位的距离。

动态适配:赋能人才持续成长
杭科院物联网技术学院院长杨悦梅在梳理合作经验时强调:“成功的产教融合,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适配’。”这种适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对人才技能画像的清晰传导,让学校知晓短板何在;二是学校具备根据用人反馈和学生成长状况,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实训项目与评价标准的能力。“青蓝英才班”以及相关专业的优化历程,正是这种动态机制的体现。学校正持续将来自一线的新要求、新技术、新标准纳入培养过程,全力赋能学生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成长。目前在该所工作实习的杭科院学子,正是这一动态育人模式的受益者。2026届实习生邵勋作为代表,分享了他的成长感言:“在研究所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充实而宝贵,能直接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在实战中锤炼技艺、涵养家国情怀,我感到非常幸福和自豪。”

价值共振:企业深度认同
七一五所副所长夏铁坚对杭科院持续输送的人才质量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杭科院毕业生在水声装备相关领域展现了扎实的技术基础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有效支撑了研究所智能化软件与装备研发的前沿发展。夏铁坚特别强调,智能化升级对人才的复合能力提出了空前要求,深度产教融合是确保人才供给满足未来挑战的“必由之路”,双方的合作价值已在实践中得到印证。
深化合作:构建融合立体体系
为延续前期合作的良好态势,双方即将签署多项深化合作协议,标志着合作从传统的“人才输送与接收”迈向更高层次的“人才共育、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科研共创”的全方位深度融合新阶段。此次战略升级的核心亮点在于构建了立体化的合作体系:首先,依托“人才双聘”机制打通创新链条——这是基于杭科院副校长赵悦林提出的战略构想,意味着七一五所的顶尖工程师和科学家将深度参与杭科院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同时杭科院的优秀教师也将进入研究所主导的项目研发和技术攻关。这种高层次人才的流动互动,将有力促进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激活双方的创新动能。其次,通过共建“水声电子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打造支撑产学研融合的硬核平台。该平台的建设不仅为联合科研攻关提供核心基地,更为学生提供了进入真实高水平研发环境、接触前沿技术的宝贵机会,其锻炼价值和挑战性远超常规实训,旨在系统性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最后,辅以持续的课程共建行动,双方将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七一五所项目实际需求,动态优化教学内容和体系,切实消除知识技能与现实应用的隔阂,致力于实现教学体系与企业需求的同步更新,最终形成从人才培养到科研创新再到人才反哺的产教融合全链条闭环。

铸魂育人:共谱海防精工新篇
杭科院与715研究所的战略合作升级,是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政策在高端海防装备制造领域落地开花的生动实践。它超越了单一的实习与就业合作,构建起高校、企业、人才、国家战略需求紧密联结的价值共同体。通过“人才双聘”共享智慧,共建实验室打造硬核平台,共研课程精准对接需求,动态优化赋能学生成长,双方正合力打通“产学研用”关键环节。这些实打实的举措与成果,不仅为支撑国家海防事业锻造新时代的“大国工匠”与“卓越工程师”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高职院校与尖端科研院所探索深度协同育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范式,有力推动了区域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