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看,挖红薯,不能用蛮力,要找准角度,既要快,更要稳。这跟我们维护铁路信号一样,都需要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全国劳动模范、杭州电务段信号工冯明在田垄上,对着身边70余名学生说。这位在铁路信号设备维护岗位上坚守了40余年的技术能手,此刻正用最朴实的语言,将工匠精神的内核娓娓道来。

这是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顺时冬藏·以劳育人”大中小劳动教育一体化实践活动的一幕。11月23日,学校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来自西湖紫萱小学、滨文中学的同学们和大学生朋友们,在挖红薯、学储藏的劳动实践中,感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农耕智慧,也体会劳动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场跨越学段的劳动实验
“冬藏,是大自然的智慧,也是劳动教育的好时机。”活动伊始,田心公社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向中小学生讲解“冬藏”的文化内涵——不只是简单的储存,更是对劳动成果的珍视,对未来的规划。随后,70名来自不同学段的学生被分成12个混龄小组,每组由2名大学生、2名中学生和2名小学生组成。

在大学生的示范指导下,孩子们学着用小锄头小心翼翼地刨开泥土,将一个个红薯从地里挖出。五年级的张沈辰起初还担心弄脏衣服,但很快就沉浸其中:“原来红薯是这样长在土里的!我以前只在超市见过洗干净的。”
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冯明讲述的一个细节:在铁路信号维护中,一颗螺丝的松紧都关系到列车安全,“红薯埋在土里,得顺着根须找,不能用蛮力,就像我维护铁路信号,每一颗螺丝都要拧到刚刚好。”这句话让张沈辰突然理解了什么是“认真”——不仅是学习时的认真,更是对待任何一件事的态度。
在真实劳动中播种精神
从采收到分拣,从搬运到储藏,学生们经历了农作物“冬藏”的完整流程。初二学生李明浩在分拣环节发现,破损的红薯不能储藏,会影响其他红薯,“这就像班级管理,一个人的懈怠可能会影响整个团队”。

“劳动教育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真实劳动场景,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协作精神和对未来的规划。”冯明说,“冬藏”这个传统智慧,恰好包含了这些教育内涵——对当下劳动成果的珍视,对未来生活的筹划,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大学生志愿者陈思雨在活动中既是组织者,也是受教育者。她带着小组成员将收获的红薯搬运到储藏窖,一边讲解温度、湿度、通风的科学原理,一边也在思考:“以前觉得劳动教育就是干活,但今天当我看到小学生们从最初的不情愿到最后舍不得离开,我才明白,劳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让劳模精神在田野里扎根
请劳模到田间讲课,是此次活动的一大特色,却也带来了挑战——如何让一位铁路信号工的经历与农耕劳动产生共鸣?

最终我们找到了连接点:劳动精神的普适性。冯明没讲复杂的铁路技术,只聊自己的经历:“我维护信号设备,一颗螺丝松了都可能影响列车安全;你们挖红薯不能用蛮力,每一步也得用心。”他提到自己的“冯明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了 100 多名人才,还拿了国家发明专利,“不管干哪行,‘传帮带’的劲儿不能少,就像今天你们大的带小的,把干活的窍门、认真的态度传下去,这就是劳动精神的传承。”

“我们始终认为,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农活体验,而是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该校财经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胡叶茂介绍,学校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了集农耕实践、思政课堂、趣味活动于一体的劳动教育基地,累计与 10余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各类劳动教育活动 30 余场,覆盖师生 4000 余人次。

这场跨越学段的劳动教育实践,将劳动技能、精神传承融为一体。当70名学生领到劳动实践证书,手上还带着泥土的芬芳时,播撒在他们心中的,或许正是对劳动最朴素也最深刻的理解。
通讯员:袁子霄、王志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