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开拍!”随着“强根铸魂” 社会实践队队员王云海的口令,无人机掠过青田侨乡进口商品城的欧式建筑群。11月中旬,一场为第七届华侨进口商品博览会量身打造的“青田生活方式体验官”主题视频拍摄在瓯江畔火热进行——这是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青田侨乡的第三次深度牵手,从侨资回流赋能到财商教育浸润,再到此刻用镜头定格共富成果,高校的专业力量正持续为这座“华侨之乡”注入新活力。
镜头聚焦:侨博会上的 “双向奔赴”
“这次拍摄不只是记录侨博盛会,更是用青春视角挖掘侨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带队拍摄的浙商院教师王志伟指着不远处的拍摄点介绍,10余名师生分设 “侨商故事组”“产业展示组”“文化体验组”,从清晨的侨乡早市到傍晚的红酒品鉴会,全方位捕捉青田 “中西融合” 的生活气息。

镜头前,刚结束访谈的意大利归国创业者刘敏举着一瓶杨梅风味红酒感慨:“三年前我刚回乡时,连产品包装都不知道怎么设计,是浙商院的老师帮我做市场调研,还对接了本地设计师资源。现在这款酒能通过侨博会走向全国,多亏了他们一路支持!” 一旁,金融专业学生彭云正蹲在地上整理素材,笔记本上记满了侨商故事:“之前在课堂上学‘跨境贸易’总觉得抽象,今天听陈老板讲如何调和意式工艺与本地口味,突然就懂了什么是‘接地气的金融服务’。”

“浙商院的师生团队就像侨乡文旅的‘专业合伙人’!” 青田县文旅局副局长吴静表示,“他们不仅用镜头讲活了青田‘华侨文化 + 进口消费’的特色,还帮我们设计了‘侨博打卡路线’,今年博览会期间,这条路线的游客量同比增长 35%,不少游客说‘看了视频就想来青田逛一逛’。” 她笑着补充,这种 “高校创意 + 地方资源” 的合作模式,让侨乡文旅宣传既专业又有青春感。
溯流而上:瓯江畔的财商教育课
时间回溯到今年 7 月,同样的青田,不同的热闹场景 —— 在伯温中学的夏令营教室里,浙商院 “强根铸魂” 实践队的志愿者何楚瑶正展开一幅手绘瓯江航运图,给 60 余名华侨子女上财商课:“大家看,清代青田商人挑着石雕去欧洲,用‘以物易物’换来了第一笔侨汇;现在我们用手机就能完成跨境转账,这就是金融的力量!”

课堂上,活页教材《小龙人青天》成了 “抢手货”—— 这本由师生耗时半年编写的教材,把欧元纸币图案与青田杨梅 “贸易卡” 放在一起,还设计了 “财富岛冒险” 游戏。12 岁的华侨子女陈一诺拿着 “贸易卡” 兴奋地说:“我用‘杨梅卡’换了同学的‘红酒卡’,原来跨境贸易这么有趣!以后爸妈在西班牙做生意,我也能帮他们算汇率啦。”

“财商教育是连接华侨家庭与家乡的纽带。” 实践队指导老师余露说,除了课堂教学,团队还带孩子们走进侨乡进口商品城,让华侨企业家现场讲解 “如何给进口商品定价”;在浙商银行青田支行,孩子们通过模拟操作,学会了辨别跨境汇款的安全常识。“这种‘行走的财商课’,既教给孩子金融知识,更让他们记住了家乡的侨文化,很有意义!”
深耕细作:金融“活水”润侨乡
而这一切的起点,是浙商院早在 2021 年启动的 “侨资回流赋能计划”。彼时,青田面临 “华侨返乡创业难、侨资落地效率低” 的问题,学院迅速组建由金融、会计、财富管理等专业教师组成的专家团队,与青田县金融发展中心共建 “华侨投资者教育服务基地”,走出了一条 “专业服务 + 实践育人” 的路子。

“从侨资回收到文化传承,浙商院的合作总是‘精准踩中青田的需求点’。” 青田县金融发展中心主任郑鸿说,学院不仅提交了 5 篇关于西餐产业发展、华侨金融教育的资政报告,还承办了全球名庄葡萄酒拍卖会,甚至协助起草《青田 “西餐大师” 产业发展规划》,“这种‘既有智力支持,又有实践行动’的合作,让校地协同真正落地生根。”
夕阳西下,拍摄团队完成了最后一个镜头 —— 瓯江波光粼粼,侨乡进口商品城的灯光渐次亮起,镜头里,华侨企业家与学生们并肩微笑;镜头外,校地合作的故事仍在继续。从侨博会的镜头定格,到暑假的财商课堂,再到长期的侨资赋能,浙商院与青田的携手,不仅书写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答卷,更在瓯江畔编织了一张 “侨乡振兴、青年成长、共同富裕” 的温暖网络。未来,这份跨越校园与侨乡的情谊,还将在共富路上绽放更多光彩。
作者:王志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