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全国职业院校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研究联盟南京成立 20家单位牵头打造职教创新生态
文章来源 :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时间 : 2025年11月17日 09:22:59
|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2025-11-17 09:22:59

11月16日,全国职业院校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研究联盟成立大会暨职业教育专业领域垂类模型建设论坛在南京举行。这一联盟由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兴通讯、阿里云、科大讯飞等20家单位联合发起,成员单位汇聚了全国3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120余所职业院校,将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人才培养革新注入强劲动力。

联盟的成立,旨在落实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专业领域垂类模型建设任务,破解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技术应用滞后等痛点。联盟首任理事长、中国电科研究生院副院长滕伟介绍,联盟将重点推进专业领域垂类模型建设,研制“专业+AI大模型”应用解决方案,推动大模型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助力全国职业院校均衡发展。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孔捷表示,将与各成员单位共筑连通桥,打破院校与企业间的壁垒;共研新标准,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核心环节制定行业指南;共育新人才,培养既精通专业技能又掌握AI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共创新成果,打造全国职业院校大模型应用示范高地。

作为联盟发起地,江苏省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基础、科教资源与应用场景优势显著。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李剑澄表示,江苏有责任在人工智能与职教融合领域先行先试,期待联盟构筑产教融合新生态,深化企业与院校合作;扭转技术应用深水区,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径;树立全国示范大格局,贡献江苏智慧与方案。同时,人工智能大模型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工具演示,联盟需要深入到专业行动、课程改革、实现教学与评价模式创新等核心环节,探索人工智能与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径,让学生在人机互动中培养出超越工具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职业教育本身具有开放性,需依托行业企业资源,这与模型建设的跨界需求高度契合。企业可以提供学校难以获取的真实行业数据,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同时提供专业技术团队,支撑模型的开发、调优与维护,解决技术层面的专业难题。企业方代表、科大讯飞高教客群副总裁胡江院直言,当前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持续扩大。“讯飞将发挥两大作用:一是把产业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赋能院校专业建设;二是通过大模型技术拉通专业群与产业链,推动职业教育从被动适应产业需求向主动引领转变,助力大国工匠培养。”

现场,全国人工智能通识课虚拟教研室成立。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杜庆波则聚焦人才培养实践,认为融合的关键一方面要推动专业转型升级,将AI技能融入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用AI技术服务教学过程,实现个性化、智能化教学。现场成立的虚拟教研室正是重要载体,可利用东部优质资源助力西部院校AI通识课师资培养。该校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何淼补充道,未来各专业将形成“大模型+专业知识库+算力底座”的数字化支撑,催生智慧学伴、AR助教等数字课堂新应用,需联盟各方联合探索路径与标准。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林宇从行业变革视角分析,目前产业端已迎来智能机器人、智能工厂的根本性变革,但教育端形态仍相对稳定。未来AI技术从“能用”到“好用”的升级,必将颠覆教育形态。这就需要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联盟需通过共建共享模式推进场景建设,围绕大规模个性化培养目标,消弭数字鸿沟,让模型落地教学实践。尤为重要的是,大模型建设需要既包含经典标准化内容场景,又能涵盖个性化需求,支持学校特色发展,实现对学生学习进度、个体差异的实时感知与精准适配。

大模型是提升了学生真实能力,还是加剧了“AI依赖”?对教师是形成了有效的教学模式,还是增加了新形式的负担?学校投资部署的大模型,其教育教学回报率如何衡量?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韩锡斌在论坛上直指当前职教专用大模型建设的三大挑战:一是“新瓶装旧酒”,语料滞后于行业实践、教学模式难以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二是应用效果待验证,存在技术与场景脱节、效果缺乏证据链、评估标准缺失等“信任瓶颈”;三是“单打独斗”状态,院校误将AI课程等同于微课建设,未形成有效学习模式。

针对这些痛点,韩锡斌认为,各方需锚定产业需求构建职业能力框架,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实现产教对接;以第三方评估和严谨实验构建科学证据链,破解“信任”难题;建立政产校研用协同机制,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林宇说:“教育类人工智能大模型必须兼顾技术逻辑与教育逻辑,把握教育行为学规律,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培养。”

此次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融合发展进入规模化、系统化新阶段。未来,联盟将通过资源共享、标准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创,打破校企壁垒、消弭数字鸿沟,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芦华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