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奋斗栉风沐雨,六十年雪域沧桑巨变。2025年,既是新中国76周年,也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为了更好地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书写美丽西藏新篇章。9月30日至10月4日,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携手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第十四批援藏支教队、华南师范大学第十五批支教服务队,共同组织40名师生奔赴拉萨,成功开展“大美西藏六十载,粤林结对促‘三交’”主题研学实践活动。
图1 研学出征暨结对仪式合影(摄影:土旦白桑)
本次活动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主线,创新构建“行走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模式。通过援藏支教队员与民族学生“一对一”精准结对,师生们在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西藏博物馆等地的沉浸式学习与实地参访中同思共悟,不仅深化了粤藏两地师生的深厚情谊,更生动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与文化交融互鉴的崭新篇章。
9月30日下午,研学出征暨结对仪式在学校明德楼会议室隆重举行。仪式上,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陈炳炎副校长作动员讲话,为全体研学师生指明方向、鼓舞士气。他勉励师生,要胸怀“国之大者”,在行走中读懂一个真实、立体、发展的新西藏,将个人足迹融入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要秉持真诚之心,在“一对一”的深度交流中促进粤林师生心灵相通、情谊交融;要恪守纪律底线,以严明作风展现新时代职教学子的卓越风采。 他殷切期望,此次“行走的思政课”能成为一次深刻的爱国课、团结课与成长课,让粤林情谊在雪域高原璀璨绽放。
图2 师生在结对仪式上互献哈达(摄影:张梓盈)
随后,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工作科科长次仁扎西、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第十四批援藏支教队带队老师陈奕璋、华南师范大学第十五批赴西藏林芝支教服务队队长李芷晴依次发言。他们一致认为,此次活动是粤藏教育协作走深走实的重要载体,必将为两地师生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情感与思想交流之桥。学生代表达瓦卓玛则以真挚的发言,表达了对拉萨之行的热切期待与深深感恩。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第十四批援藏支教队长韦麒随后作了工作纪律宣读与安全提醒。
仪式在温馨而热烈的氛围中推向高潮,粤藏师生互献洁白哈达,并合影留念,为此次意义非凡的研学之旅拉开了温暖而庄严的序幕。
图3 师生在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前合影(摄影:李霞)
图4 师生参观拉萨烈士陵园(摄影:张梓盈)
10月1日,师生首站抵达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师生们共同回顾西藏和平解放与发展的伟大历程。10月2日,队伍走进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探索高原生态与文化脉络,藏族学生主动担任“文化小使者”,展现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10月3日,师生参观西藏博物馆与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在解放纪念馆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第十四批援藏支教队临时党支部党员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坚定教育援藏、团结育人的初心使命。随后,队伍行至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共同重温“两路”建设历史,感悟“两路精神”的深刻内涵。队伍继续前往唐蕃会盟碑、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师生共同追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深厚根基。
图5 师生在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前合影(摄影:次旦央吉)
图6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第十四批援藏支教队临时党支部党员在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庄严宣誓(摄影:张梓盈)
10月4日,师生前往拉萨烈士陵园。在肃穆的氛围中,全体师生列队鞠躬、默哀致敬,深切缅怀为西藏解放和建设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纪念仪式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第十四批援藏支教队带队老师陈奕璋主持,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陈炳炎与学生工作科科长次仁扎西分别发言,勉励同学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奋发向前,用青春守护雪域高原的美好未来。随后,师生走进西藏牦牛博物馆,深入了解牦牛驼载的西藏历史和文化,感悟“牦牛精神”的文化内涵。
图7 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陈炳炎在拉萨烈士陵园发表讲话(摄影:张梓盈)
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与两校援藏支教队始终紧密协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于育人全过程。通过精心组织结对研学、倾情制作主题视频、创新开设特色课堂与丰富社团活动等一系列扎实举措,成功引导师生自觉成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坚定守护者、积极促进者与模范践行者。
值此双庆同辉之际,双方携手创作《我爱你中国》改编版MV,以青春之声唱响时代强音,用温暖旋律献礼新中国76周年华诞与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生动展现了粤藏两地教育协作的深厚情谊与丰硕成果。
展望未来,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将与各援藏支教力量一道,持续完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长效机制,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品牌化、深入化,为雪域高原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接续奋斗中为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事业注入不竭活力,谱写崭新篇章。
图8 师生在西藏博物馆合影(摄影:佚名)
作者:陈奕璋、次仁扎西、陈炳炎、 林冬妹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