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2年,教育部启动了教育数字化战略,旨在通过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2025年1月印发的《高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价实施方案(2025-2030年)》中也提出,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科学评价、靶向评价,提升评价效率与质量。围绕高职服务产业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有效课堂建设、教学质量提升等研究探索,发现高职院校存在质量标准指标失准,质量评价方式低效,评价结果应用弱化等问题,造成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学校服务发展的能力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构建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形成“标准—监测—评价—整改”质量改进闭环,促进专产匹配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一、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构建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
从解决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的指标体系科学性、评价运行有效性、结果应用系统性等问题出发,坚持标准引领、数智赋能、文化驱动的理念,构建了以质量标准指标体系为基础,数智化赋能评价实施为支撑,质量文化激活内生动力为保障的教学质量“标准—监测—评价—整改”运行闭环,并在不断优化标准体系,完善运行机制,强化自主改进的过程中,健全学校内部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
二、坚持目标导向,建立紧密对接需求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一是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立足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常态开展产业需求分析,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二是围绕产业核心岗位,优化课程建设标准和教学标准。坚持以产定教,建立并优化满足岗位技术迭代的课程体系,提升国—省—校三级课程梯次建设水平。运用OBE理念,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解到课程,重构课程内容;校企协同实施人才培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建立师生成长标准。以诊改的目标与标准体系建设为抓手,分层分类优化教师岗位聘任标准,形成教师岗位标准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协调支撑。完善1520X育人体系,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落实到育人平台载体及X选项中,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
三、注重技术支撑,建立以数据治理激活数智赋能的管理体系
一是统一数据标准,推进数据治理。围绕“平台通、数据汇、资源全、决策智”总体要求,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企业等维度数据标准,建设校本数据中心,加快业务系统数据对接共享,消除数据孤岛,推进数据治理,服务科学决策。二是推进数字化升级,数智赋能质量评价。实施教育教学数字化提升工程,通过推进专业数字化升级、资源数字化转型、课堂数字化革命,重塑专业、重整资源、重构课堂,数智化赋能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三是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发挥数据价值。从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标准体系中选取数据分析观测点,运用常模分析工具,从横向、纵向建立多主题的数据分析模型,绘制可视化的个体数据画像,实现从用数据说话到让数据说话转变,发挥数据价值。
四、强化主体责任,营造以质量文化驱动内生动力的自主改进机制
一是淡化评价结论,强化结果反馈整改。提高质量主体对评价结果的认识,建立“标准—监测—评价—改进”质量评价全流程闭环,淡化结果本身,重视结果成因分析,强化反馈改进。二是厘清数据逻辑,增强数据分析能力。从表面数据的对标对表,到寻找数据内在关系,分析背后逻辑以及深层次的影响因素,挖掘问题的根源,提高整改的针对性。三是打造质量文化,增强质量主体内驱力。采取培育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强化制度文化、激活行为文化四个举措,建立持续深入、全面渗透的现代质量文化,增强师生对质量文化的认同,实现质量主体自主地位、自立根基、自信激情、自强底气的跃升,提高全员本体质量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质量主体持续改进的内驱力。
作者:王如荣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