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健全机制强特色 银龄赋能育新人——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关工委助力培育新时代工业工匠
文章来源 :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时间 : 2025年10月15日 10:58:05
|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2025-10-15 10:58:05

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关工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工业底色”为依托,以“银龄赋能”为路径,逐步构建起具有鲜明工业文化与工匠精神传承特色的育人体系,打造出“工匠摇篮·银龄护航”工作品牌,成为学校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自2012年成立以来,学院关工委聚焦工业类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系统推进组织建设、发挥“五老”作用、培育品牌项目,工作成效显著。学校关工委先后荣获“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多位“五老”荣获教育部及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2025年,学院在全国高等职业学校关工委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育人模式获广泛认可。

筑牢组织根基,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关工委工作,将其纳入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总体布局,系统谋划、扎实推进组织建设与机制创新。

在组织架构方面,学院于2019年制定《关心下一代工作暂行办法》,并于2023年进一步优化调整,由党委正式任命关工委班子成员,明确党政办公室、组织部等部门为委员单位,形成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同时,大力推进二级关工委建设,实现按专业群全覆盖设置,并将其纳入同级党组织工作体系,强化“在职主导、五老主体”的双轮驱动模式。学院还根据“五老”专业特长,将其对口嵌入专业群教学指导、德育导师、专业督导等岗位,实现“组织建设”与“专业融合”有机统一。

在资源保障方面,学院将关工委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实行项目化分类管理,建立“五老”专项补贴机制,劳务报酬参照同级职称教师课时费标准执行,有效激发老同志参与积极性。

在队伍建设方面,学院将关工委工作纳入部门年度考核,实施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价,每年组织专题培训和工作述评,聚焦政策理论、工作方法与工业育人特色,年均培训“五老”及工作人员50人次,持续提升队伍专业素养与履职能力。

突出工业特色,厚植工匠精神育人土壤

作为一所以工业职业教育为特色的院校,学院将工匠精神与工业文化贯穿关工委工作全过程,推动“五老”资源与育人实践深度融合。

在精神传承方面,学院组建“工业导师团”,开展“工匠进课堂”“技能微党课”等系列活动,将工业基因与职业精神融入学生成长轨迹,年均举办讲座、宣讲20余场,受益学生达数千人次。

在专业与思政融合方面,推动“五老”与青年教师结对,年均结对70余对,参与教学督导与课程思政案例开发。例如,“五老”代表苏重来与教师共同编写国家级、省级“十四五”规划教材4部,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在文化育人方面,学院结合重要教育节点,组织“五老”开展校史宣讲、工业精神座谈等活动,每年邀请“五老”为“五四青年节”寄语、为“青马工程”培训班授课。2023年,学院创建“离退休”微信公众号,搭建“五老”与学生“零距离”沟通平台,增强育人实效。

打造品牌平台,提升“银龄护航”实效

学院精心打造“工匠摇篮·银龄护航”系统工作品牌,构建六大平台体系,推动关工委工作向品牌化、系统化、实效化方向发展。近三年来,累计开展各类活动200余场,参与“五老”200余人次,覆盖学生5000余人次,形成具有工业职教特色的关工委工作范式。

“读懂中国·工业传承”平台紧密结合工业文化传承,年均组织近20名“五老”接受访谈,50名学生参与“读懂中国”活动,受益学生超5000人。近五年获教育部最佳征文奖2项、优秀征文奖1项,学校获教育部关工委表扬2次。

“校地协同·工匠奖学金”平台自2023年起与四川天府新区关工委合作设立“成都工匠人才培养计划”关爱奖学金项目,每年投入10万元企业捐赠资金,资助160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学生。

“入学教育·银龄领航”平台组织“五老”参与新生入学教育,年均覆盖600余人,通过“老工业人讲传统”等特色活动,实现思政教育、职业启蒙与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融合。

“党建指导·红色薪火”平台实施“一院一员”特邀党建组织员全覆盖计划,6名退休党员受聘协助二级学院开展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年均培养新党员近40名。

“青蓝结对·教学相长”平台年均组织近30名“五老”与青年教师结对,年承担教学量约400学时、听课50余学时,促进教学传承与创新双向提升。

“劳模工匠·校园宣讲”平台于2024年首次与成都市总工会联合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300余名师生现场参与,官方直播观看量超过1万人次,持续拓展育人覆盖面与社会影响力。

展望未来,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关工委将继续深化“工业底色”、做强“工匠品牌”,进一步优化机制、拓展平台、提升实效,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为培养更多新时代工业工匠注入“银龄”力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