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着力培养“德技并修”大国工匠的时代背景下,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创新构建“研教学传”四位一体的思政课程建设模式,以培育“理想信念坚定、技艺技能精湛”的红色工匠为核心目标,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主渠道作用。
匠思研习:以研促教,建强思政育人团队
构建“名师面对面、导师手拉手、青椒肩并肩”的师资培养机制。聘请教育部及省教育厅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客座教授,精准解读课程要点,系统指导课程建设;实施“青蓝工程”,推动副高级以上教师与青年教师“手拉手”结对,每人指导不少于两名青年教师;推进青年教师“肩并肩”协同发展,促进职称与学历双提升。坚持“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原则,将教学专题转化为科研课题,聚焦教学一线师生关切开展研究。依托研究中心及“蜀艺成工”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研究基地,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工业文化研究团队,实施“1+N=X”计划,即“1个平台+N名团队成员=X项多元成果”,推动有组织科研,实现资源整合、团队共建与成果共创。
匠心铸魂:以教促学,涵育红色工匠精神
一是开展红色大工匠思政大课:每年开学第一周举办以中国工业精神为主题的思政大课,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思政之星”、技术能手分享实践感悟,从理论与现实双重视角激发学生职业理想,着力在“讲新”上下功夫。
二是开展思政“大先生”理论主课堂:依托工业博览馆、红色工业文化馆、精神谱系墙等实践资源,开展情境教学、案例分析与互动讨论,推动思政课“讲深”;借助三线建设、《撼天记》等虚拟仿真资源,打造沉浸式课堂,实现红色工业历史“讲透”。
三是开展红色小工匠校内实践课:常态化举办工匠文化节,每月开展工匠精神主题活动,每周组织红色工匠校本特色实践,依托“川剧”“国画”“夏布”等工作室打造红色工匠社团,持续在“讲活”上探索创新。
四是红色小工匠社会研修课:走进“科创生态岛”“官塘村”等校外实践基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田野思政课”,增强教学实效性与感染力。
匠声传习:以声传道,弘扬党的创新理论
紧扣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特色,打造“匠声传习”师生理论宣讲品牌,围绕“工业强国”“技能成才”等主题,构建思政“大先生”领航、红色“大工匠”护航、校园“小工匠”助航的宣讲体系,形成理论传播的强大合力。累计培育宣讲团成员20名,年均开展校内外宣讲50余场,覆盖受众超过2万人次。
近年来,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持续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特色教研团队,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建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贡献了“成工经验”:思政课教学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列全校第一,形势与政策课程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批省级职业院校思政课示范课堂;指导学生作品《当青年遇上乡村振兴》等微电影获全国大学生比赛一等奖2项。
展望未来,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将继续深化“研教学传”融通模式,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一批批技艺精湛、心怀家国的红色工匠,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持续注入青春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