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浙江工商职院“行走的大思政课”启新程:十二条线路贯通社会课堂 千名学子行读甬城故事
文章来源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时间 : 2025年08月27日 16:30:48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2025-08-27 16:30:48

“大家猜一猜,这些展示柜里陈列的小瓶子,是做什么用的?”“我知道!这是香料瓶!里面装着漂洋过海来的胡椒、乳香等宝贝,说明我们宁波在千百年前就是世界贸易大港!”在宁波博物馆,一位身着汉服的大学生和一位小学生的亲密互动,引发了参观者们的会心一笑。原来,这“一大一小”互动,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为“海丝文化线”暑期社会实践精心设计的活动。

图1 海丝文化线实践-学生在宁波博物馆的参观学习

“我们不再是坐在教室里听历史,而是走在历史发生的地方,触摸历史的温度,用青春的视角激活历史。”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专业的大一学生张蓉蓉在完成“海丝文化线”的实践后感慨道。

今年暑假,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围绕“行走的大思政课”品牌项目,聚焦宁波市优质文旅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启动宁波市12条实践研学线路,覆盖循迹溯源、红色根脉、海丝文化、共同富裕、商帮精神、书香文韵等多个主题,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实践课堂体系,组织35支团队千余名学子深入宁波及周边地区,覆盖100个实践基地,开展了一场场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暑期社会实践。

图2 循迹溯源线实践-学生走进宁波北仑港与大国工匠竺士杰交流

图3 海丝文化线实践-学生在高丽使馆遗址为外国游客讲解

图4 阳明文化线实践-学生在王阳明故居纪念馆调研

图5 共同富裕线实践-学生在智能大棚参观蘑菇种植

这既是“真理的味道”大思政课在宁波的鲜活实践,也是对“四明传习”大思政育人品牌“明德、明理、明志、明责”的生动诠释。

“这是一次思政教育的‘大地课堂’,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教材’。通过实践,学生们走出书本、走进天地,实现知行合一。”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靖国华表示。据悉,自2006年以来,该校持续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今年首次系统化打造12条线路,推动育人工作跨越课堂壁垒、贯穿成长全程、覆盖多维领域,真正让学生在实践淬炼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深度结合。

什么样的社会实践能让学生真正“走心入脑”?浙江工商职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从河姆渡的史前文明到天一阁的藏书文化,从张人亚党章学堂的红色根脉到梅山保税港区的产业前沿,从永丰库的开放印记到滕头村的生态振兴之路……学生们用脚步丈量城市,用青春对话时代。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各支队伍深入基层一线:在“海丝文化线”实践中,学生们化身文化使者,向国际友人讲述中国故事;在“红色寻根线”实践中,学生们与退伍军人共同开展军地联学活动;在“商帮精神线”实践中,学生们走进宁波帮博物馆,感悟“敢为天下先”的甬商精神;在“深化改革线”实践中,学生们深入政务服务中心,深度体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学生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主动参与者、生动讲述者和自觉传承者。”靖国华表示,每条实践线路均采取“双导师”制,由思政教师与基地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在行前自主设计实践方案,途中深度调研、实时记录,归来后系统总结、凝练成果。在这一完整闭环中,他们实现了从“被动听讲”到“主动践行”、从“课堂学习者”向“社会实践者”的角色升华。这种沉浸式、体验式的社会实践,不仅帮助学生增长了见识,更切实锤炼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甬剧博物馆,我们看到全息技术演绎的传统戏剧,那一刻,我觉得文化‘活’了起来。”“书香文韵线”队员罗叶航说。“在高丽使馆遗址,当我用英语向外国游客生动讲解中国古代瓷器如何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时,一位澳大利亚游客激动地告诉我:‘中国瓷器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临行时,她还特意握住我的手称赞道‘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那一刻,文化传递带来的骄傲与喜悦,我至今难忘!”“海丝文化线”队员孙祎锴同学回忆道。

“社会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社会课堂是最生动的教材。”学校党委书记史习明表示,“行走的大思政课”是我校文旅部2025年度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实践创新项目,也是我校牵头开发宁波市大思政课实践研学路线的重要工作。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整合地方资源,深化校地合作,搭建“大平台”、建设“大课堂”、培育“大师资”,推动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我校精心打造的这12条‘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线路,其目的远不止于服务本校学子。这更是一个面向宁波全市大中小学开放的‘资源库’与‘方案库’。我们期待这些成熟的线路能向全市中小学深度延伸拓展,成为推动宁波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共同绘就立德树人的‘同心圆’”。

作者:乔文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