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以普通话为桥,江旅学子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上青春礼赞
文章来源 :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
时间 : 2025年08月25日 13:46:34
|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
2025-08-25 13:46:34

时值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一支来自江苏旅游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语润高原”推普实践团队于8月16日—8月21日奔赴拉萨。他们作为2025年教育部、团中央“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国家级入选团队,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用普通话这座桥梁,连接心灵,助力发展,为这片高原的辉煌庆典献上一份饱含深情与智慧的青春礼物。

高原取经:在育人楷模的指引下出发

行动之初,团队并未急于深入基层,而是先来到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取经”。在这里,他们有幸与全国育人楷模张艾平副教授进行了深度交流。张教授扎根西藏教育数十年的经验,为团队的推普工作点亮了第一盏明灯。“推普不是简单的教授,而是心与心的交融”,张教授的这句话,成为了团队此行的核心准则。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让团队的推普之路,从一开始就找准了方向。

双线调研:深入古城与展馆,聆听真实声音

为了精准定位推普工作的切入点,团队在拉萨展开了一场双线调研。第一站,队员们深入人潮涌动的八廓古城。他们随机采访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倾听其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因语言沟通不畅所遇到的“小麻烦”,真实评估旅游场景下的普通话需求。

随后,团队来到承载着西藏厚重历史的西藏博物馆。在这里,他们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行深度交流,重点了解馆方在员工普通话培训、规范讲解用语等方面的现状与规划。这场双线调研让团队收获颇丰:无论是游客渴望更顺畅的交流,还是本地从业者希望提升服务质量,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提升普通话应用水平,是促进拉萨文旅发展的重要一环。这份来自街头巷尾与文化殿堂的真实声音,为后续的推普行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语言破壁:让商铺的生意更红火,孩子们的未来更广阔

找准了需求,团队将实践的重心,深深扎根在了八廓古城管委会吉日街道的河坝林社区。这里商铺林立,其中不乏普通话“能听懂,但说不顺”的中老年店主。

在一家本地特产店,店主坦言,因语言沟通不畅,几次错失了与游客的生意。团队成员见状,立刻变身“临时翻译”和“语言教练”,针对“问价、介绍商品、扫码结算”等高频场景,设计出简单实用的“生意经”短句,陪着店主一遍遍练习,有效打破了生意往来中的语言壁垒。

“语言通,则百事通。” 团队不仅帮助商户,更将目光投向社区的未来——孩子们。队员们设计了充满趣味的互动游戏和故事会,在他们心中播下学好普通话、开阔视野的种子。


藏香氤氲:普通话成就非遗传承“金钥匙”

实践中,团队有幸结识了藏香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普琼大师。在与大师的对话中,团队成员不仅领略了非遗的魅力,更深刻领悟到普通话在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

普琼大师感慨道:“普通话就是一把‘金钥匙’,它能打开一扇门,让年轻人和远方的朋友真正听懂藏香的故事。” 团队成员随即帮助大师纠正了一些发音,并与他探讨如何用更精准的普通话,将这份古老的技艺传播得更远

山海情深:一份从江苏到西藏的“长效约定”

为期一周的实践短暂,但苏藏两地的青年情谊与推普助力发展的使命,仍需要长久延续。为此,团队与吉日街道机关党支部达成了党建共建的“长效约定”:未来,将定期组织师生赴藏,持续开展普通话培训与信息技术帮扶;同时,发挥信息工程学院的专业优势,为非遗传承人普琼大师等制作普通话讲解的数字短片、搭建线上展示平台,用科技为“普通话+非遗”插上翅膀 。

发现需求、精准服务、助力营商、守护非遗……江苏旅院的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高原大地,用真心倾听人民呼声 。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工程。在这片雪域高原上,他们以青春之名,谱写了一曲用普通话联通心灵、以文化认同凝聚力量的时代乐章,这正是对“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最生动的青春诠释。

联系人:范菁菁、田雨禾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