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以来,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绿色创新·台州先行”实践团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效萍教授、薛艳美老师带领下,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治理探索之旅。在台州市生态环境局,学生们不仅近距离观察了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水质快速检测仪等高科技设备,更通过数字化治理平台,见证了环境数据实时采集分析的“智慧之眼”。座谈会上,生态环境局整改督导组专职副组长陈星系统阐释了台州生态治理的“政策组合拳”——从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蓝色循环”项目的渔民参与机制,到全国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的风险管控体系,再到湿地生态修复的“自然恢复+人工干预”模式,一系列创新实践让抽象的生态文明理论变得可观可触可感。
这支由20名跨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在暑假期间辗转浙江台州的天台、椒江、黄岩三地,采用“田野调查+数字赋能”双轨模式开展调研。在天台县,他们解码了“问题清单—整改销号—效果考评”的闭环治理机制以及作为浙江省生态文明试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报告制度;在始丰溪湿地公园,AI鸟类识别系统与VR生态体验设备展现了科技赋能生态教育的无限可能;而万胜科技公司的智能电表研发案例,则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
“从政府部门的使命担当,到始丰溪的自然呼吸,再到万胜智能的科技赋能,两山理论在我心中不再空洞抽象,而是一条由责任、自然与创新共同编织的清晰路径。”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翁若茜在调研笔记中写道。团队先后走访了8个生态治理示范点,从环境监测站的“智慧大脑”到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工程,学生们用专业视角记录下科技赋能环保的鲜活案例。
多维立体课堂: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移动的思政课”是该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特色品牌。每年暑期,该校思政教师都会亲自带领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移动的思政课”,在实地调研中让思政理论具象化。今年暑期,11位思政教师带领87名学生组成5支实践团队,足迹遍布台州各县市区,调研和宣传的范围涉及生态文明、绿色共富、基层社会治理、地方特色文化、法律援助等方面。
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源于学院实施“理实融合 多维联动” 高职思政课立体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出的“四维联动”育人体系:理论课堂“活”起来:推行“一专业一思政”会计专业结合真账实训开展诚信教育,机电专业在车间开展“工匠精神”情景教学;文化课堂“动”起来:开展红色经典诵读大赛、微电影比赛、法律知识竞赛、红色宣讲等校园文化活动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实践课堂“实”起来:与12家政府企事业单位党建联建思政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增长才干;云课堂“智”起来:通过智能系统实现学习轨迹全程追踪,个性化推送学习内容。
育人新篇:从课堂走向社会
“在基层环境执法现场,我深刻体会到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季玲丽在实践总结会上分享道。像这样的实践感悟,正不断反哺课堂教学。学院开发的《台州生态治理案例集》《校园绿色低碳读本》等校本教材,让地方发展成果成为最生动的教学案例。
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校地协同、理实融合”的改革路径,计划建设VR实践教学中心,通过数字化手段延伸课堂边界,让思政教育更加可知可感、入心入行。正如马克思主义学院郑高花院长所说:“当学生能把课堂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才算真正成功。”
作者:赵效萍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