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驱动与产业需求的双重推动下,职业教育正依托人工智能与数字化转型,打破传统教育边界,从单一技能培训向复合能力培养跃迁,构建“技术赋能+生态重构”的智能教育新图景。
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双重驱动下,职业教育正经历着从“工具应用”到“生态重构”的深刻变革。近日,作为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的特色亮点活动之一,第十一届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论坛在山东威海召开。本次论坛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新增人工智能直接相关专业200余个,“人工智能+”专业达97个,覆盖2200余所院校,国家智慧教育平台AI课程选课量突破24万次。这一系列数据不仅彰显了政策推动下的资源集聚效应,更标志着“人工智能+教育”正加速从技术赋能迈向系统性变革的新阶段。
时代叩问: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技术革命的双重变奏中,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已非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这既是政策导向的战略抉择,也是产业升级的内在需求。
从政策维度看,《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明确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则从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等七个维度部署了教育数字化的实施蓝图,“构建数字化教学新生态”更被纳入新一轮“双高”建设的九大改革任务。顶层设计为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锚定了方向,凸显了人工智能在教育变革中的战略地位。
从产业需求看,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2018年发布《技能转型:自动化与劳动力的未来》报告警示,到2030年约50%的现有职业活动可能被自动化替代,同时也将催生新的岗位需求。全球将有3.75亿劳动者需转换职业类别,其中中国为2.2亿(占中国劳动力总数30%)。这一数据揭示了产业升级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颠覆性挑战——传统的技能培训模式已难以适应产业智能化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必须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以应对“机器替代”与“技能缺口”并存的时代课题。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与质量处处长张磊在论坛上强调,职业教育需以“专业调整、标准制定、资源建设”为三大抓手,构建AI深度融合的教育体系。他指出,职业教育作为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前沿阵地,必须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系统推进专业体系重构与教学模式创新,重点加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深化传统专业智能化改造,重塑教育教学过程,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新范式,共同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与发展。山东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陈志浩进一步补充,职业教育唯有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拥抱新技术,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实践突破:从单点创新到系统重构
政策的东风催生出丰富的实践探索,职业院校正以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师资与产教融合为切口,推动数字化转型从单点创新迈向系统重构。
专业课程的智能化再造,对接产业需求的动态适配。专业体系的动态调整是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升级的“第一响应”。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人工智能‘同心圆’专业集群”建设堪称范本。该校以人工智能为底色,将数字化培养深入贯通至每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直接服务产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通过联合打造通信技术、电子产品质量检测等专业群,从网络、设备、技术三维度筑牢信息产业发展根基;进而从服务、创意、体验三维度出发,构建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数字商务等专业群,全面覆盖信息技术与各行业融合产生的人才缺口。而课程改革的深度体现在场景化重构。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集成电路、航天装备等专业试点“AI主导教学”,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通过算法决策、自动化流程和数据驱动机制,深度重构传统教育模式。值得关注的是,AI主导的教学不是“AI控制人”,而是“AI搭台,师生唱戏”,师生从“教与学”变成“共同探索者”。
教学模式的虚实共生,虚拟仿真技术正在重塑教学空间。为解决轨道交通行业“三高三难”问题,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创设的“三三三”教学模式,即“仿真学做考—实景学做考—真车学做考”,有效提升了学生操作规范性达标率。而济南科明数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VR教学云平台则实现了技术突破。该平台基于云渲染技术,构建“VR+四步教学法”(VR+预习、讲解、指导、测试),并设计了“VR孪生软件虚拟仿真训练—半实物虚拟仿真训练—真实设备操作训练”三阶段实训体系,实现了高效教学。
师资与产教融合的深度突破,带来了教师评价的升级。师资队伍的数智化转型是教育数字化的关键支撑。2024年11月发布的《职业教育教师数智素养指标体系》,在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基础上,进一步聚焦职业教育特性,强调教师不仅需掌握教育数字化技术,更需洞悉产业数字化趋势,将数字职业、数字技能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孙善学指出,职业教育教师的数智素养应涵盖“教育技术应用”与“产业趋势把握”双维度,这一指标体系的出台,为职业院校师资培养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标准框架。
产教融合的生态化升级则需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四链”深度融合。华为积极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通过教育中心、科研中心和人才中心支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打造教育创新业态。其推出的昇腾教育DeepSeek解决方案,可助力职业院校打造职教大模型底座,重构教学新范式。北京新大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则搭建陆产通产教融合供需适配服务平台,通过“打造产教数据基座、构建AI产教模型、应用场景数字化”三大创新举措,破解数据孤岛、经验决策等核心难题。
未来图景:在解构与重构中寻找“第三种可能”
站在数字时代的门槛上,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技术解构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也迎来重构教育生态的机遇。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吴宏飞提出,推动数字化赋能教育变革,需以数字化思维审视新业态、新技术、新概念,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该校以思想领航、实践开路,通过构建数智化功能矩阵,推进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与师生共进理念落地,加速实现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跨越。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韩锡斌指出,当前职教专业大模型建设仍存在“新瓶装旧酒”现象,部分院校将人工智能课程等同于“微课”“慕课”,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他建议,职业院校需将“短期项目驱动”转为 “长期事业谋划”,形成明确的教学改革理念与愿景,提升各级领导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系统推进从教育教学数字化向智能时代教育教学的转型。
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钧铭则强调,职业院校应进一步加大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应用探索力度,先行先试、先立后破。一方面,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人工智能教学的胜任力,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完善课程体系与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应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紧密的产教融合机制,共同开展科研与实践教学,推动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的支撑。
在人工智能与虚拟仿真编织的数字网络中,职业教育既不能成为技术的“人质”,也不应做传统的“遗民”。我们见证的,不仅是技术对教育的渗透,更是教育对技术的驯化——让智能回归教育本质,让虚拟服务真实成长。职业教育既是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也是助力个体成长的阶梯,正迎来“第三种可能”:它以顶天立地的技术底座支撑产业变革,以春风化雨的教育温度滋养个体成长。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加码、技术的迭代升级,职业教育有望在数字时代重构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为制造强国、数字中国提供更坚实的技能支撑。而这一进程中,既需要技术的创新突破,更需要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唯有让“人的发展”始终居于中心,才能避免技术异化,真正实现“AI赋能教育,教育成就未来”的终极目标。在这场教育与技术的对话中,职业教育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在解构与重构中探寻属于自己的未来路径。
文/《在线学习》主笔 何曼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