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义乌乡村,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作为“千万工程”惠及下的活力样本,这片孕育了“鸡毛换糖”精神的土地,正以多元实践书写着共同富裕的新故事。7月9日至13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学院暑期实践团深入义乌廿三里、何斯路、分水塘、江北下朱四个特色村落,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经过半个多月的梳理总结,同学们发现:看似各异的发展路径背后,都跳动着“鸡毛换糖”精神的时代脉搏,催生出四条独具特色的共富之路。
廿三里:老手艺接新市场,精神内核代代传
作为“鸡毛换糖”的发源地,廿三里的老故事从未褪色。实践团成员围坐倾听老一辈“敲糖帮”的讲述,那些辨货识人、诚信经营的老规矩,跑遍全国找商机的“生意经”,早已沉淀为宝贵的商业智慧。如今,这些智慧正通过口耳相传注入新生代“新货郎”的事业中——他们循着前辈用扁担踩出的脉络,用电商网络联通全球市场。“老一辈靠脚板走土路,我们靠网络通全球,闯劲不变,路子更宽。”年轻商户的话,道出了精神传承的力量。老技艺嫁接新市场,让廿三里的发展底气越来越足。
何斯路村:“功德银行”聚合力,抱团互助促增收
何斯路村的“功德银行”,是“鸡毛换糖”中“抱团互助”精神的创新表达。在这里,村民参与公益服务、投身村庄建设的每一份付出,都能转化为可量化的“功德积分”——既能兑换生活用品,更能提升在村级事务中的话语权。当村庄产业从薰衣草种植转向教育研学,这套积分体系迅速升级,激励村民主动参与配套服务。如今,村里的农耕体验、研学课程吸引了大批城市家庭,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随之兴旺,实现了“大家出力、共同获利”的良性循环。
分水塘村:红旅融合巧破圈,文化流量变收益
分水塘村的破圈,藏着“鸡毛换糖”中“善抓机遇”的智慧。依托陈望道故居这一红色IP,村里打造了“真理的味道”研学路线,更巧妙链接义乌全球商贸优势——把“义新欧”班列带来的进口商品引入村内直销中心。游客在感悟红色文化后,就能就近选购全球好物,红色文创与进口商品同台展销,让文化流量实实在在转化为经济效益。“红色家底接上全球贸易,静资产变成了活资本。”村负责人的话,点出了这条融合之路的精髓。
江北下朱:党建引领筑生态,数字浪潮创奇迹
江北下朱的“网红直播第一村”传奇,是“鸡毛换糖”创业精神在数字时代的爆发。这个距国际商贸城仅一公里的村庄,聚集了3万多名电商从业者,日均发出150万单快递。奇迹背后,是“党建+电商+物流+人才”的全链条支撑:党支部牵头设立“党员示范户”规范经营,组建“党员先锋队”保障物流畅通,联合高校资源培育电商人才。党组织的有力引领,让创业热情在有序中迸发,“鸡毛换糖”的打拼精神在数字浪潮中裂变出惊人能量。
“四个村子,四条路径,却都透着‘鸡毛换糖’里的闯劲、巧劲、拼劲。”实践团成员说。这场探访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精神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能与时代同频、与特色结合的活资源。作为青年学子,更应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用专业知识助力产业升级,用青春视角讲好乡村故事,让义乌的共富经验能为更多地方提供借鉴。
作者:陈红松、毛露蓉、韩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