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田间地头学党史铸信仰 行走课堂释伟力育新人——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深耕新丰革命老区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育人品牌
文章来源 :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时间 : 2025年07月17日 13:33:15
|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2025-07-17 13:33:15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八个相统一”指示,拓展实践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将思政课打造为铸魂育人的生动实践,2025年7月12日至15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奔赴韶关新丰县黄磜镇革命老区,创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深入探索“行走的思政课”的育人价值与实效。师生们以脚步丈量红色热土,以双手践行劳动精神,于田间地头体悟民生,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汲取养分、锤炼品格,为思政教育注入了蓬勃生命力与直抵人心的育人力量。

师生合影

红色寻迹:烽火淬初心,遗址铸信仰

革命遗址是革命历史的鲜活载体,更是传承革命精神、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的重要物质依托。黄磜镇西片区的高群村、梁坝村、黄沙坑村,曾是粤北革命的重要堡垒。在思政课教师带领下,学子们踏访承载着血火记忆的革命坐标,沉浸式学习新丰县委办公旧址(高群村)、东江纵队挺进粤北指挥部遗址——萃英书舍及红色文化教育展示基地(黄沙坑村)、革命烈士纪念亭(梁坝村)等革命旧址。他们聆听着思政课老师、当地村干部、老党员及长者的深情讲述,在历史的回响中真切感受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与牺牲精神。这堂“行走的红色思政课”,将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身临其境的震撼,让红色基因如春雨般渗入心田,有效淬炼了青年学子的初心使命,铸牢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仰。

师生在新丰县委办公旧址研学

泥土课堂:躬耕识艰辛,劳动悟真知

思政课堂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回溯历史,更在于扎根现实。“行走的思政课”将课堂延伸至生机盎然的田间地头,让学生在泥土芬芳中读懂国情民情,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在高群村80亩韭菜苔种植基地,一场生动的劳动实践课火热展开。烈日下,教师率先垂范,与学生并肩拔草、采摘。汗水浸透衣衫,也深刻浸润着对劳动的敬畏与理解。夜晚,师生挑灯协助村民分拣600余斤韭菜苔,指尖的泥土清香让“劳动创造价值”变得具体可感。学生由衷感慨:“腰背的酸痛比百堂理论课更深刻诠释了‘民生在勤’的真谛。这堂接地气的‘泥土课’,不仅磨砺了意志,更培养了勤俭奋斗的劳动精神,深化了对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感。”

师生与村民同劳动

振兴赋能:调研察实情,青春献智慧

学校通过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提升育人实效,为国家水利电力事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水利职业院校学子的力量。

此次行走思政课,是学校抓好《纲要》贯彻落实,助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强化思政引领力,提升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与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实效性。“行走的思政课”的价值,还在于引导学生将知识才干融入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为深入了解乡村发展,师生们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庭院,实地调研村容村貌与产业发展。在黄磜镇西片区,学生们目睹新农村建设成就,聆听基层党支部书记讲述党建引领“空心村”治理的创新实践,感受基层干部的担当作为,在鲜活实践中真切感悟思想伟力、体悟时代变革,也愈发增强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感。当了解到村民韭菜苔销售渠道亟需拓宽时,学生们学以致用,主动发挥专业所长,拍摄制作宣传短视频,用青春的创意和智慧为农产品代言,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更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参加“双百行动”建设的热情。

师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

此次行走思政课,是学校抓好《纲要》贯彻落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优势,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有力举措。当思政课从书本走向广袤大地,当革命历史在探寻与记录中焕发新生,当劳动的汗水滴落浸润信仰的沃土,教育便拥有了直抵灵魂的温度与塑造未来的磅礴力量。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这堂“行走的思政课”,通过红色寻迹铸魂、泥土课堂砺志、振兴赋能育才,成功构建了“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育人闭环,真正“走”进了历史深处、“走”进了社会现实、“走”进了学生心灵。它生动证明:最鲜活、最深刻、最有价值的思政教育,永远植根于实践沃土之中,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写下了一篇充满泥土芬芳与青春热血的“大地论文”。

作者:林仁琅、甘子成、林冬妹、陈甄、张文彬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