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落实“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2025年暑期,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谋划开展了“千名学子探访百港千船”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他们将宁波舟山港“从东方渔港到世界一流强港”的港口精神转化为育人资源,推动“港口精神”与“育人使命”的深度融合,把课堂直接搬到国家港口建设的最前沿,他们走出校园,深入宁波舟山港区及产业链关联企业,足迹遍及港口码头、制造车间、航运企业、海事前沿与博物馆,围绕管理、智造、绿色、精神四大主题,开启了一堂真正“行走在海岸线上、浸润于港航实践”的“大思政课”。
走进锚地:解码智联港口管理的硬核“基因”
在宁波海事局,屏幕闪烁的航迹线勾勒出“世界第一大港”的繁忙脉搏。工作人员周铭生动讲解:从穿山半岛至虾峙门定点锚地的精准停泊要求,到为解决通航瓶颈人工疏浚22米深水航槽的工程智慧;从引航员引导20米吃水巨轮化解搁浅风险,到海事与渔政联合执法破解“商船难呼渔船”安全顽疾。值守在控制台前的责任,成为学生们眼中“硬核管理”最鲜活的注脚。
走进车间:体验精工制造的“工匠”之魂
在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的重型发动机装配车间,技术专家拆解“设计—研发—制造—测试”一体化链条的运作机制,精密数控机床的火花映亮专注的脸庞。学生亲手触摸零件,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对高端制造业的立体认知,理解“硬核力量”的生成逻辑。
走进船舱:锚定蓝海航向的“绿色”发展未来
在宁波海运集团,“绿色航海,向新图强”成为热切探讨的主题。面对学生们关于LNG、甲醇等双燃料船前景的提问,“浙能工匠”赵国宝的分享务实而深刻:“清洁能源代表未来方向,但基础设施配套如同‘血管’,成本控制是‘动力源’,技术稳定性是‘安全阀’,突破这些瓶颈才能驶入蓝海。”学校兼职教授“金锚船长”毛旭东学长结合丰富的航海经验,剖析航运业绿色转型的挑战与澎湃机遇,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技术课。
走进馆所:传承逐浪深蓝的“精神”谱系
走进中国港口博物馆,历史长卷在学子脚下铺展。明代郑和宝船模型彰显着先辈的海洋雄心,而《马关条约》等影印件上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则化作沉默的警钟。而当宁波舟山港、天津港等现代世界级枢纽巨变的影像亮起,一部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向海图强的壮阔史诗,在脚下这片土地上豁然贯通。
当千名学子在海事局24小时闪烁的屏幕前读懂“国家责任”,在动力车间飞舞的火花中感悟“大国工匠”,在博物馆斑驳的展品前汲取“自强不息”,又在繁忙的港口岸桥下、停泊的巨轮旁、绿色的船艇边体会时代的脉动,这场前所未有的“探百港访千船”行走思政课,便达成了其最深层的育人使命——将海洋强国的基因,深深融入新一代港航建设者、守护者的血脉之中。
课堂的边界已被海岸线无限延展,延伸至深海锚地、智能工厂、绿色船头、历史长廊。这种由实景锻造的教育力量,正是滋养时代脊梁、孕育深蓝梦想的核心动能。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们,通过挖掘港口发展历程中的战略决策智慧、技术创新基因、文化精神谱系,构建起贯穿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全链条的融入机制,通过这一堂堂行走在海岸线上的“大思政课”,以青春探索深蓝,为中国驶向世界一流的深蓝梦想,培育着最为可靠和“硬核”的未来“舵手”,这一实践有力呼应了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深层次要求,更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育人新路。
作者:祝亮、盛佳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