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10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杜茹佳、王振华、郑宣亦等5名学子在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钮倩、方琳琳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浙江淳安下姜村开展暑期实践,深入考察文化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成效。下姜村得益于“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这个昔日的“穷山村”已逆袭成为如今的“绿富美”。而2024年4月浙江首创的文化特派员制度,通过输送文化人才、带动文化资源下乡、挖掘乡村文化潜力,正为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共同富裕注入精神动力。这场走进下姜村的沉浸式考察也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让商院学子们对“文化特派员制度”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文化特派员制度何以必要:乡村文化振兴的“刚需”呼唤
“以前村里的老手艺快断了,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学。”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十九大代表、下姜村团支部书记杨璐珽向实践团队讲述下姜村蜕变故事时,道出了许多乡村曾面临的困境。考察中,学子们深切感受到,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下姜村也曾遭遇“文化空心化”的阵痛:传统技艺后继乏人、公共文化活动匮乏、乡土文化价值被忽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指出“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文化特派员制度的“必要”,正在于其精准填补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与“资源鸿沟”,既为乡村注入了专业文化服务力量,也重新激活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如今的下姜村,农村文化礼堂成为对村民进行道德礼仪风俗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此基础上,农家书屋、篮球场、文化长廊陆续建成,为村民文化活动注入了新内容。“现在日子过得真充实!”村民凌幼姣接受采访时,脸上难掩笑意。她白天在蓝染工坊忙碌,下班就扎进村里的舞蹈队排练,前不久还代表村里参加了淳安县乒乓球比赛。“以前农闲时就在家发呆,哪想过能像现在这样,上班有奔头,下班有乐子?村里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我们的精气神儿都不一样了!”
文化特派员制度何以可能:制度创新与乡土智慧的“双向奔赴”
“文化特派员不是‘外来的和尚’,而是要做‘懂乡村的贴心人’。”这是学子们在下姜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也道出了制度落地的核心逻辑。
非遗“下姜红”狮城酒馆负责人郑成华回忆,驻村文化特派员胡逢阳刚来时就一头扎进村里,摸透了全村的“文化家底”:从传承百年的制酒技艺到濒临失传的打铜技术,都被一一梳理成册,成为活化利用的“文化清单”。不仅如此,在特派员的推动下,一支以年轻村民为主力的“岭上草帽宣讲团”应运而生。这支近80人的队伍,不仅用接地气的语言讲解党的创新理论,还精准对接村民需求,普及农技知识、电商技巧、法律常识及健康生活理念,推出的“二十讲”首批精品村课,赢得了村民的广泛好评。
制度的“可能”,正源于这种“双向适应”的智慧。一方面,文化特派员制度根据乡村实际“量身定制”文化项目;另一方面,特派员们放下“专家”身段,与村民一起发掘文化资源。正如特派员胡逢阳所说:“我们不是来‘输血’的,而是要帮乡村‘造血’。”
文化特派员制度何以可为:从“文化振兴”到“全面赋能”的辐射效应
“文化特派员不仅帮我们守住了‘老东西’,还教会我们把‘老东西’变成‘新产业’。”下姜村手工工坊负责人的一句话,道出了制度的“可为”之处。据了解,2023年,枫树岭镇升级乡村运营模式,对下姜村后巷进行改造,设置文创、农创和营造社三大板块,引入陶艺、铜艺、蓝染、手工皂等手工工坊。在文化特派员的指导下,这些工坊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既丰富旅游业态,又为村民开辟了增收渠道。同时村里随处可见融入下姜风光的文创产品,它们像一座座桥梁连接起乡村与外界,激发着人们对乡土文化的探索欲。
文化特派员制度的价值,远不止于文化本身。以文化为支点,它正撬动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的全面发展。中共二十大代表、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丽娟介绍,2024年下姜村接待游客56.8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9072万元,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931元,较2002年增长约19倍。一组组数据,让“文化附加值”从概念变成了村民口袋里的实惠,照进了乡村振兴的现实。
四天三晚与村民同吃同住的考察结束后,实践队学子杜茹佳在日志中写道:“文化特派员制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让每个乡村都能找到自己的文化坐标,让‘乡愁’有处安放,让振兴有‘魂’引领。”这正是它能跨越山海,在更多乡村扎根生长的力量所在。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扎实的社会调查,更是“大思政课”理念下“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团队深入下姜村各个角落,访谈文化特派员、村干部和村民50余人,回收有效问卷300多份,足迹遍布村里10处教育场馆和红色基地。这些沉甸甸的一手资料,正转化为推动思政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鲜活素材。当青春的脚步在乡村大地丈量出教育的深度,学子们以行动诠释了“大思政”教育的真谛:打通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既要“向下扎根”——在深入调研中把握国情社情,更要“向上生长”——在实践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探索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丰富与发展,贡献了一份扎根乡土、面向时代的鲜活样本,彰显了思政教育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强大生命力。
文:钮倩、方琳琳、杜茹佳 图:方琳琳、杜茹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