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铁轨上的“中国速度”与“文化温度”——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小青轨志愿服务队为社区儿童点亮七彩假期
文章来源 :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时间 : 2025年07月14日 16:56:29
|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2025-07-14 16:56:29

盛夏七月,暑气渐浓之时,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学院小青轨志愿服务队于7月11日-7月13日走进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镇白马社区,开展“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此次活动由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与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联合主办,小青轨志愿服务队的队员,带着对铁路文化的热忱与专业知识的积淀,将铁路发展史、礼仪规范与非遗传承融入趣味互动,为社区儿童打造了一场兼具知识性与实践性的成长盛宴,实现了从 “知识传递”到“梦想播种”的温暖延伸。

铁轨上的智慧课堂:解码速度与规则的奥秘

小青轨志愿服务队与白马社区的缘分,源于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关注。此前,服务队已多次在社区开展铁路安全知识普及活动,孩子们眼中对火车的好奇与向往,让队员们萌生了 “用专业讲好铁路故事”的想法。“我们希望不只是简单地科普,更想让孩子们触摸到铁路文化的温度,感受到动手实践的快乐。”团队负责人李广杰说。这份初心,化作了志愿者们精心筹备的动力。

“火车发展史”是最吸睛的主题。志愿者们用精心制作的动态演示课件,从1825年乔治·斯蒂芬森设计的“旅行者号”蒸汽机车讲起,到1964年日本新干线开启高铁时代,再到中国“复兴号”CR400BF 型动车组的驰骋——每一组数据、每一个技术突破都被拆解成童趣故事。

画笔成了孩子们想象力的翅膀。有的画出拖着长长白烟的“解放型”蒸汽机车,有的勾勒出银白流线型的“复兴号”,车身上还标注着“350km/h”的字样;还有的孩子大胆创作未来车型,说要“用太阳的能量跑遍全国”。铁路信号旗的教学,则引入了《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中的专业规范——红色为停车信号,黄色为注意或减速信号,绿色为按规定速度运行信号。孩子们举着信号旗,跟着志愿者练习“横平竖直”的标准动作,当“绿色信号”挥动时,模拟火车前进的“呜 ——”声此起彼伏,仿佛一列列小火车正在有序前进。

拼火车模型的环节,俨然成了“小小工程师”的赛场。木质零件在桌上铺开,孩子们对照图纸仔细拼接车头、车厢与车轮,当一列列“和谐号”“复兴号”模型组装完成,孩子们举着作品排成 “列车队”,模拟 “联调联试”场景,“呜 —— 列车出发!” 的欢呼声里,藏着对轨道的向往与对工程师的崇敬。

image.gif

“铁路小绅士、小淑女养成记”课堂上,志愿者们演绎了《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中的标准场景:站姿如铁轨般挺拔,指引手势如信号旗般清晰,问候语如报站声般温和。

文化里的温暖浸润:在传承与歌声中生长

如果说铁路知识的传授是给孩子们埋下探索世界的种子,那么文化的浸润与情感的共鸣,则是为这颗种子浇灌养分。从亲子协作的欢笑到非遗传承的专注,从嘹亮的歌声到沉浸的阅读,每一个瞬间都在诉说着文化的温度与成长的力量。

趣味运动会点燃了夏日活力。乒乓球在小伙伴间划出轻快弧线,小小的球拍连接起默契的眼神;篮球绕桩时,孩子们拉着队友的手,在橙色锥桶间穿梭出“S 形”轨迹。“你画我猜”的游戏中,简笔画的 “道岔”“接触网”“动车组”成了心照不宣的密码,当一个孩子画出“人字形”线条时,小朋友立刻接上:“是詹天佑爷爷设计的京张铁路!”引得大家纷纷鼓掌。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当《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响起,孩子们挺起小小的胸膛,用清澈的童声合唱,稚嫩却坚定的歌声里,是最纯粹的家国情怀。随后,《再出发》的旋律接力响起,童声与旋律交织,充满了向上的力量。

故事会上,志愿者们选取铁路主题绘本,讲述铁路人的奋斗故事,孩子们沉浸其中,眼神里充满对知识与远方的向往。

image.gif

孩子们跟着志愿者们学习制作书灯,小小的书灯捧在手里,像捧着一个会发光的梦想。

午后,棕叶的清香飘进活动室。志愿者们带来新鲜的棕叶,指尖翻飞间演示着非遗棕编的编织技巧:折叶如叠纸船,缠绕似系鞋带,一片普通的棕叶渐渐弯出玫瑰的弧度,或是蜷成蚂蚱的身形。孩子们学得专注,有的把棕叶折成了小巧的“灯笼”,有的跟着步骤慢慢编出 “五角星”,当作品完成时,纷纷举起来向志愿者展示。

“老师,这个送给你!” 稚嫩的声音里,藏着动手的成就感与纯真的善意。

此次 “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是小青轨志愿服务队践行“专业服务社会”理念的生动实践。从铁路技术的硬核科普到非遗文化的柔性浸润,从文明礼仪的规范培养到家国情怀的自然萌发,志愿服务已从简单的“陪伴”升级为“赋能成长”的深度参与。正如志愿者们所说:“我们希望用专业所长,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让他们在七彩的假期里,既读懂铁轨上的中国速度,也爱上这片土地的文化温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