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智创教育新生态:阜平职教中心以AI赋能教学改革结硕果
文章来源 : 阜平职教中心
|
时间 : 2025年07月11日 16:44:31
|
阜平职教中心
|
2025-07-11 16:44:31

自2025年春季学期以来,阜平职教中心以“AI赋能教育,共创智慧课堂新生态”为核心,通过顶层设计、师资赋能、学生实践、赛事激励等多维举措,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起“教、学、练、赛”一体化的智能教育新范式,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顶层设计先行,构建AI应用推进体系

早在2月,学校便率先发布《关于在教学中积极应用DeepSeek的倡议书》,同步制定《关于在教学中推广应用DeepSeek的实施方案》,明确“技术赋能、场景创新、师生共进”的推进路径。计算与人工智能学院、数字贸易学院等多部门联动,组建“AI赋能课程新生态”、“数字人直播”等6支教师创新团队,涵盖计算机、电商、机电一体化等12个专业,为AI技术落地教学场景提供组织保障。

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学校精准施策:数字贸易学院制定《AI数字人直播》校企双元课程方案及4个配套标准,构建“虚拟直播+电商实践”教学体系;计算与人工智能学院牵头编写《阜平职教中心人工智能通识教材》,以“3模块56课时”的精炼结构,覆盖AI基础、DeepSeek应用案例及实操指南,兼顾中高职学生认知水平,为跨专业普及奠定基础。

师生协同实践,激活课堂创新活力

“AI工具不仅是备课助手,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智慧伙伴’。”这是参与实践的教师们的共同感受。春季学期以来,学校累计开展12场AI教学应用专题讲座,覆盖全校教师。计算与人工智能学院李浩杰、王丹团队详解DeepSeek操作技巧与教学场景;数字经济学院张雪梦老师聚焦《AI数字人直播》,指导电商专业搭建课程体系;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郝楠主任受邀解读AIGC技术,分享智能编程工具在代码教学中的应用,推动Cursor等工具降低编程学习门槛。、

在课堂实践中,AI技术的应用场景持续拓展:顾岚友、田川等教师通过DeepSeek分析学生试卷,精准定位知识短板,生成个性化补救方案;汽车与智能制造学院教师借助CursorAI,帮助学生用自然语言描述PLC控制需求,快速生成梯形图代码;职普部24电商班学生利用DeepSeek、豆包编写直播脚本,话术优化效率提升40%;创新创意学生团队则通过DeepSeek完成《计算机科学导论》自主学习,在阶段性测试中平均得分达85.65分,验证了“AI+自主学习”模式的有效性。

以赛促学赋能,彰显职教创新成果

为检验实践成效,学校于4-6月陆续举办“第一届生成式AI大赛”、“第一届人工智能知识竞赛”等赛事,以赛促学、以赛验教。其中,生成式AI大赛设文生图、文生视频、文生PPT、文生数字人四大赛道,吸引237名学生参赛,产出153件作品: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团队创作的“数字化助农”数字人形象具备语音交互功能,可模拟农技指导场景;23计算机应用技术班学生武江月团队的文生图作品,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融合传统绘画与AI生成技术,展现技术与艺术的碰撞。

6月19日,大赛颁奖仪式上,137名获奖学生与9名优秀指导教师登台领奖。获奖学生代表武江月分享道:“通过AI工具,我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意作品,真正体会到‘技术为我所用’的乐趣。”同期举办的人工智能知识竞赛,27名学生脱颖而出,进一步巩固了AI通识教育成果。

学校“第一届AI 教学节”教师交流课上,各院部教师分享智能技术与教学融合成果,带来丰富启发。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张雪梦、段金凤老师,用豆包、即梦、剪映等工具,高效生成优质短视频和商品海报,提供可复制路径。汽车与智能制作学院张啸坤老师应用 TRIPO 工具,十秒生成 3D 打印编程内容,提升实操教学效率。现代技术与服务学院马洁老师以虚拟人授课结合动画技术,增强学生参与感。英语组杨雪芳老师打造全流程智能课堂,助力教学。其他老师也灵活运用 AI 工具优化教学。此次交流课为构建智能课堂新生态注入动力,提供了交流平台。

深耕智慧教育,迈向数字育人新篇

从“工具应用”到“生态构建”,阜平职教中心的AI教育探索已初见成效:累计完成81台教师终端DeepSeek本地部署,开发AI融合课程16门,培养能熟练运用AI工具的学生骨干300余人。教学校长刘秋法表示表示:“人工智能不是教育的‘选择题’,而是‘必修课’。我们将持续深化‘AI+职教’模式,通过课程创新、师资赋能、产教融合,培养更多懂技术、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如今,漫步校园,数字人微课、智能餐厅运维、3D虚拟实训等场景已成为常态。这场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正推动学校向“更智慧、更高效、更开放”的教育新生态稳步迈进,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书写生动注脚。

作者:李晓红、孟兴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