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中心血站的采血椅上,总回荡着整座城市最动人的心跳——那是血液奔涌的声音,更是生命接力的节拍。2025年7月6日,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探见生命·青年行”实践队的00后们走进这里,与“献血超人”面对面。当青春的镜头对准16年献血百次的“热血阿姨”,当医检专业学子的指尖触碰到7万毫升献血者的脉搏,一场关于生命接力的青春对话就此展开:原来在这座城市里,平凡人真的在做着最伟大的事。
献血车上的“时间旅行者”
“看,这些都是我的荣誉证书!”五十多岁的孙朝霞翻开手机相册,满屏都是铺满房间桌面的荣誉证书与无偿献血证。这个被队员们称为“热血阿姨”的街道工作者,用16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惊人的“生命长跑”:从第一次带头献血的300毫升,到如今每月雷打不动的血小板捐献,她的献血轨迹像一条温暖的红丝带,系遍了宁波大大小小的献血点。
最让她骄傲的是,儿子如今成了“升级版”献血达人。“这小子现在会算着日子提醒我‘妈,你血小板周期到了!’”丈夫虽因血压高无法献血,却总开车送她往返血站;即便年近六旬遭父母“反对”,她仍坚持:“只要体检合格,我就会一直献下去。”
7万毫升背后的“热血方程式”
当周升厂的献血记录表在查询机上弹出时,整个实践队发出惊呼——15年70000毫升,相当于把全身血液换了14遍!而他与献血的初遇,竟是街头一次偶然的邂逅。
“当时那辆献血车特别醒目,像在无声招手。”周升厂回忆,他怀着纯粹的善意走上车,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献血。这个偶然的举动,成了他15年公益路的起点。“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像种子在他心里扎根生长。
采访当日,他的弟弟也在对面的献血椅上捐献血小板,“家人从不反对,反倒觉得光荣,能帮到人就是快乐。”没有华丽辞藻,却道尽了公益人的心声。他向大家呼吁:“与其闲坐,不如伸出手臂,为社会安定添份力。”
从“献血小白”到金奖得主的奇幻漂流
“第一次是被同事‘骗’去的!”张卫的讲述让队员们笑作一团。当年那个被哄上献血车的“小白”,如今已是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得主,是血站的“月度访客”。从全血到成分血,15年累计献血超60次。
“最开始怕影响身体,后来发现献血就像给血管‘清淤’,人更精神了。”他至今记得第一次献成分血时的紧张:“机器嗡嗡响,我手心全是汗。”好在志愿者全程陪伴,“后来才知道,成分血能精准救助白血病、癌症患者,比全血更‘对症’。”
如今他常带着儿子参加献血科普活动,“想让00后知道,献血不是‘老一辈的事’,而是年轻人也能参与的酷事。”
熊猫血之家的“紧急救援群”
宁波熊猫血之家理事长庞张英的公益路,始于2005年一场稀有血型联谊活动。当年她和其他三位一起牵头组建的QQ群如今已成长为拥有2000多名成员的救援组织“宁波熊猫之家”——曾第一时间奔赴上海抢救主动脉夹层患者,也为国际赛事储备稀有血型。
“血型遗传很复杂,不是简单的‘显隐性’。”庞张英科普道,“常有年轻人怕‘献血伤元气’,其实科学献血后,血小板3天左右就能恢复正常水平。”她特别提到:“宁波有3000多名熊猫血志愿者,但紧急用血时仍显紧张,盼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的‘生命救援队’。”
生命接力,未完待续
探访中,宁波中心血站业务发展科科长罗林向队员们揭秘了“血液旅行”的全过程:从严格的健康筛查,到精密的检测、储存、发放,每个环节都像精密齿轮,容不得丝毫偏差。随着医疗技术发展,临床用血需求持续增长。这座生命的“加油站”,正期待着更多爱心人士加入这场温暖的接力,让生命的希望之流永不停歇。
作者:俞影飞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