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瑰宝,其以“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独特风韵蜚声中外,历经 1700 余年岁月沉淀。它不仅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更化身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使者,承载着民族记忆,传递着东方神韵。
早在2015年,一批批龙泉青瓷便进入了杭职院内的“浙乡非遗馆”,师生们发挥设计专业优势,对龙泉青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传习传承与创新发展进行创作设计和产业跟踪。10年来,这一校地合作从未间断。这也在杭职院一批又一批学生心中种下了非遗传承的火种。
7月1日,杭职院“千年窑火·釉色生辉”龙泉青瓷非遗文化振兴实践小队(以下简称“实践小队”)由工业设计指导教师周楠率先带队走进丽水龙泉。他们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近距离对话青瓷匠人,用沉浸式实地调研发掘瓷器的历史价值、技艺精髓与美学精神,寻迹探访大师之作,感悟工匠精神之韵,探索非遗文化创新之路。
集结青春力量:锚定实践方向
早在实践小队统一集结出发之前,团队指导教师魏笑筠给自己,也给队员们确定了一个“小目标”:这次社会实践,无论如何要跟随青瓷工匠大师,亲身体验一次青瓷制作工艺。这个念想萌芽于2021年,当年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立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项目《浙江工匠精神研究》,魏笑筠是课题组一员,参与了龙泉青瓷、浙江茶叶子课题的研究,当时她就在想“这千年窑火,为什么能传承不息的匠人精神?龙泉青瓷工匠身上又彰显了怎样的独特魅力?”
四年来,这个疑问和初心一直盘旋脑中,她下决心在今年组建一个实践小队,希望能从龙泉青瓷非遗文化的深度体验者、忠实记录者与创新传播者的视角,和同学们一道感悟非遗活态传承,用青春的心寻找非遗传统文化留下的痕迹,用专业的设计创作特色文创,把“乡村美学”融入乡村振兴新业态。
对话技艺匠人:洞悉发展机遇
7月1日晚,实践小队抵达了这个古朴静谧的青瓷宝地,并前往当地“清河宝凉”胡少芬青瓷工作室。围绕青瓷文化话题,实践小队与青瓷匠人胡少芬深入探讨了龙泉青瓷的艺术风格、民俗风情、文化内涵,共同探寻突破龙泉青瓷业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以及适合文创设计的可行方向。青瓷匠人胡少芬的一席话,引发了大家的共鸣,“青瓷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持续创作,才能再创龙泉青瓷的新高峰。”
走过千年,窑火何以生生不息?如今,青瓷仍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艺术形态中不断折射或放大,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融入又衍生出青瓷的万般形制,吸引无数匠人不断突破“瓷的边界”。实践小队陷入了深思,或许这正蕴含着青瓷文化的独特魅力——取材于脚下这片大地,灵感在日常的生活烟火中,兼具开放务实、守正创新的精神。
循迹千年青瓷:聆听背后故事
7月2日晨,实践小队精神饱满走进龙泉青瓷博物馆。大家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不断揭开龙泉窖的神秘面纱,在尽情欣赏展柜中制作精美、形态各异的青瓷作品的同时,感悟小小青瓷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了解龙泉青瓷发展的历史脉络,感受青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实践小队与讲解员一道探讨如何发挥AI设计、智能制造工艺和绿色新材料优势,在产品器型、釉色、表现主题、实用功能等方面创新研发,接受个性化的产品定制,开展青瓷文化科普推广……从设计创新到历史触摸,从对话匠人到循迹千年,短短两天实地探访,那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加强烈,对弘扬工匠精神的自豪感更加澎湃……
本次探韵之旅以“深化龙泉青瓷活态传承,激活乡村产业动能”为主题,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重要论述的生动践行,也是对建设文化大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深刻呼应。
然而,实践小队的寻访脚步还没有结束。接下来,他们将深入龙泉市宝溪乡,持续挖掘青瓷背后的历史故事与乡土人情,系统梳理“技、器、人”三维文化基因,联合龙泉青瓷传承人共同研发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美学的文创产品,并配套打造体验工坊、研学路线等衍生内容,用镜头与笔触记录下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等到秋季学期开学时,他们将与学弟学妹们分享非遗文化魅力和龙泉青瓷精神,这是弘扬工匠精神的薪火之旅。
通讯员:魏笑筠、王雨轩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