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富阳银湖中学、富春第六小学、富春第七小学的学生们,大手拉小手,携手走进家乡的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临平古海塘文化公园,共上了一堂跨越5000年的思政课。
建好“大师资”:双师同台,以文化人
“这艘独木舟,它出土于临平山北茅山遗址南部的一条南北向古河道中,是良渚文化首次发现独木舟,距今约5000年了。”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讲解员张灵韵向学生们娓娓道来。
紧接着,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邱奕菲诠释道,“从独木舟到航空母舰,中国人的创造基因从未改变。从河姆渡的榫卯结构到港珠澳大桥的沉管技术,这种‘道法自然,师夷长技’的创造性思维,正是文明迭代的核心驱动力。”
一个点位,思政课教师和讲解员老师“双师”共同授课,将传统课堂延伸至历史遗迹与文物展陈之间。两位老师带领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良渚玉琮的宇宙观,到良渚文明独木舟的创新精神,再到水乡集市的经营智慧,通过文物背后的故事解读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
“平时逛博物馆,我们只能听到讲解员的讲解,今天两个老师一起给我们上课,可以让我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更加了解,也能够了解到背后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富春六小学生贾程博在参观完后说道。
搭建“大平台”:馆校共融,以博铸魂
一馆一“好课”,博物见精神。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也是促进社会教育的“大学校”。博物馆育人资源如何开发应用?博物馆与学校如何“双向奔赴”?如何让文博资源与思政课实现“1+1>2”的效果?
在古海塘文化公园,师生观摩范公塘、鱼鳞石塘、竹笼石塘、条块石塘等实物模型,与古代治水官员AI数字人对话,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缪敏敏与临平古海塘文化公园讲解员仵啊龙交替讲解,让“创造、奋斗、团结、梦想”四大中国精神从文物中“活”了起来。
聚焦“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结合各学段思政课建设要求,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通过故事化表达、场景化呈现,开展现场教学、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等等,学生们在“社会大课堂”中感受鲜活的历史发展的变化,让“大思政课”内容具体化、生活化。
绘好“同心圆”:家校联动,协同育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采用大手拉小手的形式,不仅是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一起上课,还是孩子和家长们一起亲子共学。来自杭州市富阳区富春六小、富春七小和银湖中学的家长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全程陪同孩子们一起进行研学,亲子共上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
“这次活动不仅为我和我的孩子提供了一个美好的亲子时光,让我们在这堂跨越5000年的思政课中,和孩子们一起了解自己家乡,在江南水乡文化中读懂中国精神。”杭州市富阳区富春七小家长施旸说。
本次活动串联起家庭、学校与社会,学生通过沉浸式实践课程体验,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在文化中读懂中国精神;家长在课程中深化对协同育人的理解;专业课教师则通过跨界资源整合,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家校社三方在共学共践中,共同体悟家乡文化的魅力,凝聚起“文化传承”的使命认同,实现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建设“大课堂”:大手拉小手 知行合一共成长
本次活动是由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市教育局、杭州市园文局、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等部门共同组织开展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教学活动,在鲜活研学实践中,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走深走实。通过协同联动,汇聚育人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协同育人的主导地位,串联起学校、社会与家庭,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力军作用,博物馆的育人功能,融合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打好“大思政课”育人“组合拳”,让“行走的思政课”走出实效,走出深度、广度和温度。
供稿:邱奕菲、赵海颖、缪敏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