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德州工程职业学院:“十个一”打造流动的“大思政课”
文章来源 : 德州工程职业学院
|
时间 : 2025年04月02日 09:19:14
|
德州工程职业学院
|
2025-04-02 09:19:14

德州工程职业学院“以思为器,以行笃志”,实施大学生“十个一”思政“实践+”大课堂计划,即:开展一次红色基地研学;观看一部红色影片;阅读一篇红色经典著作;参加一次传统文化展演;拍摄一部家乡年俗微视频;组织一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打卡一家企业;走访一位劳模工匠;撰写一篇学业发展规划。着力构建“课堂—基地—场馆—企业—田间”流动的思政实践课堂新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一、“十个一”布局全域“实践+”红色思政基地

一条研学路串起了红色思政基地,从天安门广场辐射到德州劳模基地机床博物馆、沂蒙红色根据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临沂大青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等20多个红色基地,形成“一基地一主题”资源共享清单。学校围绕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实践育人模式创新,组织学生开展红色基地研学系列活动,把思政课堂搬进了红色场馆,通过实地讲解、观看文物、拍摄视频、撰写报告、记录“红色手账”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用穿越时空、可鉴可感的鲜活事迹,带给大学生波澜壮阔的革命事迹教育,实现了红色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双向共鸣”的转变,红色文化浸润心田,构筑起“学生走过的场馆”融媒系列教程,让学生在行走的“红色课堂”中传承红色基因、感悟时代脉搏。

二、“十个一”广纳智数“实践+”课程思政资源

结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授课内容,通过“观看一部红色影片+阅读一篇红色经典著作”双线并行,构建开放共享、精准推送、互动参与的课程思政资源。划分“觉醒年代”“烽火岁月”“复兴之路”三大主题,分步推出红色影片、红色经典著作赏析,将《建党伟业》《长征》等红色影片和《红岩》《红星照耀中国》《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形成思政教育资源的有力补充,成为学生回顾历史、缅怀先烈、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每月推出一部剧、一本书,列入课外作业和一、二课积分,线上提供灵活学习场景,线下强化深度互动,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索”,教育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激发起自觉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信心和决心。

三、“十个一”自创融媒“实践+”思政文化素材

以“自创融媒”为切入点,结合学生的区域分布,将传统文化与融媒体技术深度融合,推出了拍摄一部家乡年俗微视频、参与一次传统文化展演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用镜头记录下家乡的变化,打造“可体验、可传播、可共情”的思政文化素材库。学生们利用假期从开封之行感悟古都文化魅力,到台湾之行领略文脉相承,学生们的足迹走过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感悟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乡村振兴的绿美画卷,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的画面,既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又激发了学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和传承的主体意识。

四、“十个一”擦亮“德工红”“实践+”志愿品牌

依托“德工红”志愿服务团队和“三下乡”实践活动,以“服务社会需求”与“赋能青年成长”为引领,打造“理论+实践”“需求+专业”“服务+育人”的“实践+”志愿品牌。组织学生走进乡村、社区开展红色宣讲,利用专业所学,让乡村的传统技艺传承、特色农产品发布找到了新的路径;在社区,他们开展环保、AI智能、反诈等知识宣讲,倡导快乐生活,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组织了50余场志愿服务,走进高铁站、医院等用爱心和汗水传递着温暖与希望,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让红色信仰在实践中得到了生动诠释和传承。“德工红”志愿团队从“活动化”向“品牌化”升级,形成“扎根基层、服务民生、共建共享”的志愿生态,受到大略网、海报新闻等媒体的广泛报道。

五、“十个一”锚定自身“实践+”发展之路

推出打卡一家企业、走访一位劳模工匠、撰写一篇学业发展规划活动,构建“认知-感悟-规划”的实践路径,助力学生锚定自身发展方向、提升职业素养、强化使命担当。依托华为ICT学院、京东数字商务产业学院等校企合作项目,精准对接行业标杆,深化产教融合,学生实地参观生产线、研发中心和企业文化展厅,与企业技术骨干、劳模工匠座谈,了解行业前沿技术与管理模式,“面对面”聆听工匠故事,培育职业信仰。学生们不仅了解了专业企业文化、弘扬了劳模工匠精神,更加明确未来几年的学习目标与职业发展方向。每个学生递交的学业发展规划,不仅涵盖了专业课程的学习路径,还包括参与科创项目、社会实践以及技能提升的详细计划。学生通过深入自我剖析,将个人兴趣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学业蓝图。这一过程中,学会了时间管理,增强了自我驱动力,提高了作为时代新人为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和信心。

(德州工程职业学院学生工作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