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关工委特邀扬州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华干林教授开展“润玉艺匠”专题讲座,本次讲座以“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主线开展。活动中,华干林教授以生动的讲述与深厚的学养,带领师生穿越千年时光,追溯李白笔下“烟花三月”的诗意扬州,探寻传统文化与城市精神的深层联结,为师生呈现一堂兼具历史厚度与人文温度的文化大课。
活动伊始,学院特别举办扬州文化推广赠书仪式,华干林教授向学院赠送文化典籍,学院党总支书记周海琴代表学院接收赠书。周书记表示:“这些书籍承载着扬州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把扬州文化深度融入课程建设与实践活动,让学子在技艺锤炼中厚植文化自信。”
讲座开始后,华干林教授以李白的生平轨迹为脉络,结合唐代扬州的经济繁荣与人文气象,解析诗人笔下“散金三十万”的豪迈、“系马垂杨下”的闲适,以及“绿杨城郭是扬州”的眷恋。通过《秋日登扬州栖灵塔》《广陵赠别》等诗作赏析,还原了诗仙眼中“商贾如云、楼台似锦”的盛唐扬州图景。
“一句‘烟花三月’,让扬州成为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春日意象。”华干林教授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心理等多维度,剖析“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深层意蕴。他指出,李白笔下的扬州不仅是“淮左名都”的物质繁华,更寄托着古代文人“诗与远方”的精神追求。讲座现场,师生们跟随诗句穿越时空,感受扬州城“十里春风”的诗意与“明月湖光”的灵秀。
“李白的诗歌里蕴藏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这与匠人追求极致的执着不谋而合。”学院教师表示,通过解读诗仙的创作精神,引导学生体悟“艺”文化中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内核。活动现场,华干林教授对学院“艺”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给予高度评价:“用工艺诠释诗词,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表达。”
讲座尾声,华干林教授寄语学子:以李白的浪漫情怀拥抱艺术,以匠人的踏实精神深耕技艺,让扬州的文化基因在年轻手中焕发新生。未来,学院将继续以“艺”为媒,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为社会培育更多有文化底蕴、有艺术情怀、有创新能力的匠心传承者。
撰稿:潘恒 审核:周海琴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