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新一轮“双高计划”建设的崭新起点。在这一重大背景下,肩负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实施的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秉持“把三脉、建双高”的发展理念,聚焦“红色血脉、交通命脉、良渚地脉”三脉根基,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五育并举”时代使命,持续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首先,在思想上,全体教职工进一步明确和深化对于分院定位和自身定位的认识,全面构建“定位认知—价值认同—实践自觉”的思想建设闭环体系。
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职工承担着学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赋能”全校各类交通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德树人”作为双高建设的重要指标,人文学院已明确定位为“立德树人”工作的“主力军、主阵地、主平台”。分院的日常教学和科研,都实际依托专业发展建设和助力专业人才培养。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专业分院在双高建设中,方向一致,协同发展,需要形成的是“基础素养支撑专业成长、专业需求引领课程改革”的良性互动机制,需要达成的是“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共同培育,“通专融合”是核心。分院全体教职工积极将对分院和自身的定位认识转化为教研室工作和个人工作的思想与行动自觉。各教研室和各位教职工均以“通专融合”为指导,全力有序推进课程建设发展和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
其次,在行动上,通过锚定“三轮”驱动战略、深耕“五脉”文化根基、构建“三个一体化”培养体系,打造“双层课程群”,构建通识教育新生态。
“三轮”驱动战略,指的是教改、科研和社会服务。“五脉”文化根基,指的是红色血脉、良渚地脉、交通命脉、成才动脉和人文经脉。“三个一体化”培养体系,指的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高职课程衔接一体化和理论实践培养一体化。
第一层,夯基层。作为根基,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对标职业教育“五金”建设目标,构建融合交通专业特色、以“以行立德、以行启智、以行健体、以行育美、以行树劳”为品牌的通识教育育人体系,打造全面发展的育人工作生态。
一是,打造“金专”品牌,夯实通识教育基础。支撑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针对交通运输类专业特点,进一步优化目前所开通识课程的课程标准,融合“最美交通人”交通行业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和内容,精准对接不同交通专业技术中的逻辑思维、知识应用与职业素养需求,完成模块化重构,创新“通识+专业”的融合路径,建成以“一路先行 文心筑梦”品牌引领的“交通人文素养”特色培养体系。
二是,创建“金课”示范,提升课程育人质量。继续深挖优质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以“国精课程带省精”“省精课程带校精”的工作思路,推动课程省级,依托数智升级,建设“数智化人文课程群”。
一方面,积极发挥《应用高等数学》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大学英语》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标杆引领,以《大学英语》《体育》为重点培育,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声乐表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特色储备,孵育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另一方面,主动融合数智化升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综合能力核心点,开发建设学科知识、问题、目标和思政图谱体系,以及AI助教系统,开启数智教学新时代。
三是,发挥“金师”引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分院拥有的“全国模范教师”“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省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负责人”等宝贵金师资源优势,以“新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为成长阶段,在分院各教研室内构建“四阶段教师成长通道”,助力教师专业能力全面提升。
持续开展分院教师“赋能启航”特色培训项目,通过听课说课和教学能力比赛,锻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新教师,掌握教学规范与课程思政能力;合格教师,掌握交通专业融合与信息化教学能力;骨干教师,掌握教学研究与技术研发能力;卓越教师,掌握成果培育与品牌塑造能力。以教改科研项目或教学成果奖申报项目为引领,科学组合不同阶段教师,针对不同教研室特定工作重点,以专业攻坚型或成果孵化型为模式,组建专项团队。
四是,优化“金教”研发,构建精品教材体系。在分院各课程团队均已编制或立项自编教材的基础上,重点创新教材形态,配套建设“三新形态”教学资源。
思政团队,围绕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交通情怀和在浙江的足迹为主题,重点开发教辅教材。其他团队,主攻核心课程教材,聚焦教材的核心知识传授与应用能力训练,提升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度和服务能力。以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为形式,以融入模块教学或独立内容教学的灵活方式,建立覆盖思想教育与实践技能的“两栖教材体系”。
五是,完善“金基”建设,完善实践育人平台。打造“三位一体”实践平台,一是升级以思政团队为代表的“红色行文化”校内实践基地;二是拓展以思政、传统文化、艺术团队为代表的校企地共建基地,建好用好杭州火车西站、良渚博物院和余杭区瓶窑镇张堰村的实践资源;三是数学、英语、体育和心理团队,整合校内现有的教材库、课程资源及第三方文化开放数据,探索搭建云上人文实践平台。
第二层,创新层。作为进阶,发挥分院具有的学科优势、地域优势、行业优势和场馆优势,基于分院现有的“五脉”文化根基,创新育人模式。
一是,厚植“交通命脉”。各团队紧紧扎根学校鲜明的交通专业特色,从课程目标、内容、活动设计、评价等多角度,下沉式融入课程教学。重点依托思政、传统文化和英语团队,以交通为主题,重点攻关新一轮教学成果奖申报;依托对外汉语教学团队,开展交通文化国际传播教学研究,探索开发《中国交通故事》双语课程;基于学校交通专业特色,建设《交通美学导论》等“交通+”跨学科融合课程。
二是,赓续“良渚文脉”。纳入非遗技艺传承,依托国学、艺术团队,发掘地域文化教育资源,依托属地校地企合作,在已初步构建的“校外专家文化讲座+校内文化公选课程+校外学生实践活动”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良渚文化课程资源建设、教材编写、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和学生活动示范品牌打造。
三是,把牢“红色血脉”。依托思政团队,以“三位一体思政教育改革、知行合一学生实践项目、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指导”为三大抓手,借助校企地合作,打造交院“思政教育品牌”。结合长兴校区革命文化优势,开发国防教育系列课程,形成“杭州工匠精神培育+长兴红色基因传承”双核驱动模式。
四是,畅通“成才动脉”。以服务学生专业发展所需的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依托学科竞赛、技能展示、文化交流等多维度平台,构建具有交通行业特色的“学科竞赛+特长展示+实践锻炼+文化体验+艺术鉴赏”五位一体的成才发展路径。同时,结合交通行业特色,开发职业规划和素养提升项目,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畅通从校园到职场的成才通道,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五是,强健“人文经脉”。基于以培养人文情怀和综合素养为导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开设跨学科融合课程,举办人文艺术讲座系列,开展文化艺术实践活动,优化校园文化育人环境。通过以“交通诗词大会—良渚文化研学—红色工匠寻访”为品牌活动矩阵的“课程+活动+实践”三位一体的模式,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人文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助力学生在丰富的人文熏陶中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025年,站在新一轮双高建设的历史起点,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职工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全面推进分院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的创新,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交通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五育并举”和双高建设,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助力交通强国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作者:戴喆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