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数字化转型助力职教本科高质量发展 聚焦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七金”建设
文章来源 : 中国教育报
|
时间 : 2025年03月17日 13:22:55
|
中国教育报
|
2025-03-17 13:22:55

数字化转型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数字化转型”与“七金”建设战略,推进职业本科试点工作,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数字化转型:“四位一体”的创新路径

作为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试点单位,学校以系统性思维推进数字化改革,构建“学校—专业—教师—质量评价”“四位一体”的实践框架,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

构建校园数字化新生态。制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明确十大领域28项任务。采用“一库+一平台+N应用”设计,建成“一张网、一朵云、一个平台、一个APP、一个数据中心、一块屏”的智慧校园平台。通过建设智慧校园与生活场所、提升数字化管理服务、筑牢“安全防线”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2022年,学校获批“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院校”。

紧扣产业需求的动态调整。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新基建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专业群,形成对接产业链、服务区域经济的专业布局。推出人工智能应用等微专业,提供“主修+辅修”的多元化成长路径。与华为、浪潮等头部企业深化合作,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模块化课程包,实施混合式教学;联合开发数字教材,实时更新技术内容;共建数字化实验室,提升学生数字化素养和体验。

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通过分层培训、技术赋能等,构建“理论—实践—创新”培养体系,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内外研修,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数字化能力认证”培训;鼓励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设立专项课题经费,支持教师开展AI赋能教学、虚拟仿真课程开发等研究。

构建三级数字化评价体系。建立“专业—教师—学生”三级数字化评价体系,依托数字化平台,开展专业评估、教师数字素养和能力评价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七金”建设: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1.夯实“金专”:筑牢人才培育基石

学校紧密对接山东省现代化工业体系,推进专业数字化改造升级,获批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5个,立项校级现场工程师项目13项,获批省级项目4项,孕育出10余项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引领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2.打造“金课”:激活育人核心阵地

学校立足职教特色,依托数字化平台,培育87门校级在线课程,获批9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认定25门社区教育优秀课程资源,打造300余门课程的思政教学案例,编撰《课程思政案例集》,开辟山东工程职教课程思政新路径。遴选本科课程考核典型案例90个,编印《本科课程考核典型案例集》。遴选146个典型案例汇编为《教学典型案例》《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典型教学设计及实施报告汇编》。

3.锤炼“金师”:构建教学荣誉新体系

学校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构建“校—省—国”三级教师比赛体系和教学荣誉体系,培育省级教学创新团队7支、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5名、省职业院校教学名师6名。2024年,学校教师获省级以上奖项10余项。

4.雕琢“金地”,加速产教深度融合

学校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利用5G+、人工智能等,推动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培养校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项目5项,获批山东省首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教融合实践中心1项。

5.编撰“金教材”,打造人才培养优质蓝本

学校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立项数字化教材25部,出版教材20余部,获批省级规划教材2部、国家规划教材2部,稳步推进“金教材”建设。

6.深耕“金科研”,驱动教育创新发展

学校聚焦科教融汇与教学改革,建成10余个省级平台或技术研发中心,为企业开展80余项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近年来获国家、省市教学与科研立项30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在内的授权专利180余项、软件著作权100余项。横向科研到账经费近3年年均1000万元以上。

7.培育“金学生”,塑造创新人才标杆

学校紧扣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推动产学研融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健全四级竞赛体系,引导学生参与高水平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活动。2024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747项,重点赛项获奖17项,A类赛项获奖386项。2024届毕业生8495人,15%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

通过“四位一体”数字化转型与“七金”建设战略,学校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努力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吴梦军 朱宏雁 张文硕 李佩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