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父母“不敢生”“没人带”,托育机构“招人难”“留人难”……近期,浙江中小学、幼儿园陆续开学,多地托育机构各种类型的春季招新信息层出不穷,但家长不敢托、托育师不好招仍是该行业面临的大问题。行业现状究竟如何?如何破解困境?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大学生刘悦带领团队做了为期18个月的深度调查。
深入全省82家托育机构 覆盖544名托育师
为了保证调查报告的真实与可靠,刘悦与其团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精心设计问卷调查题目,将调研范围从宁波市扩展到浙江省,历时18个月,深入浙江省82家托育服务机构,顺利完成了对544名托育师的实证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队伍结构方面,30岁及以下人员占比达59%,从业年限2年及以下的占47%,年轻群体虽富有活力,但在婴幼儿生活照料、早期学习支持等方面经验欠缺。
薪资待遇方面,42.13%的托育师月薪在3600元以下,在当地处于中低水平,仅24.6%的托育师月薪超过7000元。
学历专业方面,49%的托育师为专科及以下学历,近半数教师非托育服务相关专业出身,甚至有8.73%的托育师是无证上岗。
透过数据看本质 零容忍的“高危”行业
从调研结果看来,低收入、低福利待遇严重制约托育服务事业发展。薪资低导致行业流动性大,47%的托育师工作不足2年,经验不足直接影响服务质量。团队对浙江省托育师关怀素养水平进行了调研分析,托育师群体呈现出“喜忧参半”的态势。通过关怀能力四因子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托育师在耐心维度表现卓越,得分最高达6.5分(满分7分),善于接纳他人、鼓励表扬孩子。关怀能力总分5.77,高于一般值(4分)。但在信任和勇气维度存在明显不足:25%托育师因“孩子不喜欢自己”而难以接纳幼儿,44%托育师面对幼儿依赖时感到不安。
“每天工作10小时连轴转,身心俱疲,很难时刻保持耐心,但我们不能犯错,一点错误都不能犯,”工作5年的托育师林艳丽心理压力很大,“万一让孩子哪里擦破了点皮、受了点委屈,孩子又小,表达能力又不行,很容易让家长产生误解。家长通情达理还好,家长闹起来,我的饭碗、托育机构甚至是整个托育行业,都会深受影响。”
家庭与托育双向奔赴 让家庭敢选、员工愿做
“我们做调查不是说只是让社会看到托育师的薪资待遇、工作环境,更是为了打通家庭与托育双向奔赴的渠道。”该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副主任朱晨晨表示,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托育服务事业,2019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婴幼儿托育服务的发展方向;2022年4月,“浙有善育”作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重点打造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托育师的职业身份正逐渐被认同,托育行业现状有明显的改善,要真正让家庭敢选、员工愿做还需要多方联动。”
如何破局?在调研团队看来,这不是简单的一句“提升托育师职业道德水平”等口号就可以解决的,而是一个系统的、需要多维联动的支持工程。调研报告从政府、高校、托育机构和托育师等角度提出了建议:
在政府层面,应设立托育师薪酬指导基准,打通托育师职业晋升通道,在行业中选树一批优秀的托育师进行宣传,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
高校作为托育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一方面,要夯实内涵建设,结合托幼一体化发展趋势以及浙江省“医育结合”模式的探索实践,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努力打通高职专科到高职本科的通道,满足学生学历提升的现实需求。
托育机构则需要完善绩效考核标准,优化工作制度,提高托育师薪资水平;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相关的培训,组织多样化团队活动加强团队建设,创设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
托育师自身要努力提升自身职业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以优质的托育服务质量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正确认识新时期托育服务事业的时代价值与使命,增强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
“今年7月份我就要离开学校进入托育机构工作了,我们在学校接受了专业的学习与培训,希望我和同学们的加入能为托育行业注入新鲜血液。”该校2025届准毕业生马佳锦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相信在多方的努力下,家长敢托、员工愿做肯定会实现,浙有善育肯定不负所“托”。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医育融合,托幼一体”的保育师和幼儿教师,该校将继续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人才培养力度,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提升托育服务质量、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推动“浙有善育”民生工程取得更大成效贡献高校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