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巴黎奥运盛事的中国精神融入高校德法课教学论析
文章来源 :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时间 : 2025年03月13日 14:19:15
|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2025-03-13 14:19:15

巴黎奥运会作为全球体育界的盛事,不仅是一场竞技的较量,更是各国文化和精神的展示舞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是对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演绎。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归根到底是解决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1]。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课”)是大学新生入校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政课,“中国精神”是课程中重要的一个主题单元。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把握契机,敏锐感知奥运赛事中的其人、其事,讲述好巴黎赛场的中国成绩、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引领大学生感悟中国精神,厚植爱国情怀。

一、“融入”的价值意蕴

(一)铸魂育人见广度:提高时代新人培育的成效

巴黎奥运盛事的中国精神融入高校德法课教学,有助于提高时代新人培育的成效。巴黎奥运盛事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注脚。在“中国精神”的大主题下,巴黎奥运盛事蕴含着“理想信念”、“人生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自信”、“改革创新”等多维度、多类别、多形式的思政主题,与德法课“培育时代新人”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契合,极大丰富了德法课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立德树人见温度:提升课程主渠道育人的实效

巴黎奥运盛事的中国精神融入高校德法课教学,有助于提升思政课育人的实效。过去,思政课教学供给与学生需求未能很好匹配,导致思政课堂“抬头率低”、“互动率低”,难以很好的落实育人目标。奥运盛事中的中国精神依托丰富的故事案例为载体,以素材的真实性、视觉的震撼力、冠军的说服力,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增强理论学习效果。奥运盛事虽然远在天边,但奥运冠军们很多与学生的年纪相仿,通过情理交融的阐释,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

(三)后继有人见力度:持续引领学生增强“四个自信”

巴黎奥运盛事的中国精神融入高校德法课教学,有助于引领学生增强“四个自信”。中国奥运健儿们在国际赛场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离不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所给予的底气,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的正确指导。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的从容表现,整个参赛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离不开国家强大的物质后勤保障,以及组织协调能力。这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我们增强了制度自信。

二、“融入”的问题研判  

(一)精心筛选内容素材,避免案例堆砌

巴黎奥运盛事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不能采用“拿来主义”,仅仅将奥运会上的故事、数据或者口号等素材作为教学例子堆砌到思政课中,在素材呈现后缺乏后续深入的理论剖析和阐释,从而导致课堂成为缺乏思想深度和理论厚度的“故事会”。

(二)耐心寻找融入时机,避免生搬硬套

   教师缺乏对融入时机的考量,直接将奥运会上的人物或者事件套入思政课教学中,“硬融”或者“生切”,造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两张皮,不顾及课程的逻辑性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无法真正领会教学意图,学习兴趣被混乱的教学逻辑消解,使得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三)用心思考融入方法,避免本末倒置

教师过于沉浸于个人言论的抒发,导致学生缺乏表达见解的机会。教学互动中缺乏学生主体性和参与度的呈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机会,难以实现“获得感”的提升。

三、“融入”的实践路径

(一)精选案例素材,紧扣教学目标找准“融点”

单元导入部分可采用的案例为,巴黎奥运男子100米自由泳冠军潘展乐的故事。潘展乐是历史上128年来第一位进入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更是打破了西方国家在此项目上95年的垄断地位。但从他在巴黎奥运亮相起,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关注。整个参赛期间,中国游泳团接受的兴奋剂检测200余次,面对轻视、挑衅和嘲讽,潘展乐始终坚持必胜的信念。在他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后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是强大的中国队,我的这块金牌,献给伟大的祖国。” 从“无人问津”到“一鸣惊人”,影响其人生巨变的并非运气,而是中华儿女精神基因中与生俱来的的韧性!从而引出中国精神的溯源、内涵及其时代价值的阐释。

第一节第二目“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部分,在讲解“伟大创造精神”时,可融入的教学素材为巴黎奥运会上的“中国制造”。奥运会不仅是运动健儿体育竞技的赛场,也是各国企业和产品竞争的舞台。从这个角度说,在本次巴黎奥运会上,“中国制造”赢得了另一种金牌。80%的巴黎奥运会吉祥物由中国企业生产,80%以上的奥运相关设备、器材、纪念品等也在中国生产。讲清楚“中国制造”的创造品质和具体优势。

第二节第一目“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部分,可融入的案例素材为中国奥运奋起史。从百年前的“奥运三问”到1932年刘长春代表中国“单刀赴会”,从2008年北京成为奥运史上的首个“双奥”之城,再到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706人的阵容,“中国红”闪耀塞尔罗纳湖畔。从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变迁,可窥见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国家兴则体育强。中国从近代走来所取得一切成就归根到底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教学中要讲清楚为什么要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第二节第二目“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部分,可融入的案例素材为,在万众瞩目的巴黎奥运会上的奖牌榜上,曾经熟悉的“中华台北”悄然退场,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名字——“中国台北”。这一字之差,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政治意涵和民族情感。作为东道主法国也在赛场上明确表达“一个中国”的政治立场。在教学中,要讲清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然性。

第二节第四目“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部分,可融入的案例素材为运动员们在赛场下的温暖互动,展现了超越国界的心意相通与友爱精神,成为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外事活动中,中国明确支持日本、法国、巴西、卡塔尔等国家承办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亚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提出并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2]。教学中,要讲好世界发展的中国担当。

第三节第二目“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部分,可融入的案例素材为中国在巴黎奥运上展示的多项科技创新,如运动员AI辅助训练系统、智能芯片装备、赛事转播与观赛体验技术、智能训练机器人、LED地板屏的运用。这些科技创新展现了中国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所取得国际领先地位。教学中要阐释好“中国智造”的意义。

(二)创新教学方法,围绕学生主体精选“融法”

1.使用案例教学法

将奥运素材以案例而非例子的方式呈现。在导入部分以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为目标,依托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现巴黎奥运盛事中能够反映中国精神的人和事。在案例的讲述主体上,可以实现多元化,以教师讲、学生讲相结合,创设直观、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巧妙设计问题链,层层剖析,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中国精神。

2.促进讨论交流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生态环境,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类比、归纳等方式,以小组合作探究或者个人独立思考等方法,自主探究案例背后所蕴藏的中国精神理论问题。鼓励学生以小组汇报、个人典型发言等方式阐述观点,依托大数据全面了解学生对中国精神内涵的认知差异性,为后续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3.组织角色扮演

根据高职生擅长实践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扮演奥运会中的运动员或者教练的角色,模拟比赛场景和决策过程以及领奖环节。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运动员在比赛中所承受的压力和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内心障碍,取得胜利的过程。促进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完成自我教育,自我激励,深刻体会奋斗过程的艰辛,为国争光的自豪感。

4.创新虚拟体验

与校内专业院系或者社会相关企业机构合作,将奥运素材资源转化为虚拟仿真素材,让学生以现场观众或者参赛运动员的角色感受巴黎奥运上的“中国智造”产品,由此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争当改革创新生力军的勇气。

(三)搭建评价体系,科学立体全面把脉“融效”

1.评价方式设计

设置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课后作业,检验学习成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基于同一主题,设置不同难度要求、涵盖“写、演、拍、研”等多种形式的课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完成个人实践故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3]。优秀实践作品经教师指导修改后纳入故事资源库,实现教学闭环,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延展教学空间,在实践中强化使命担当,持续检验课堂教学成效。

  2.评价指标设计

巴黎奥运盛事的中国精神融入高校德法课教学的评价指标应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导向,从知识掌握与理解、能力发展与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进行考量。

知识掌握与理解——中国精神的理论理解:考察学生对中国精神意义、内涵及弘扬中国精神的实践路径的理解;评价学生是否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科学把握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内容;评估学生是否深刻理解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和重要意义,掌握做改革创新生力军的行为要求。

能力发展与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考察学生是否具有理论思辨能力,是否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是否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如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展现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能否践行新时代爱国主义的要求;是否掌握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本领。沟通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和观点汇报环节,是否能够清晰、准确的表个人想法,以及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爱国情怀:评估学生是否通过本次授课激发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自豪感,能否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相连接。拼搏精神:评价学生是否具备弘扬时代精神,以时代使命为己任,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时代挑战,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团结精神:观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展现出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否能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为团队做贡献。

结论与展望

以巴黎奥运会上的中国故事为载体,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了把中国精神讲深、讲透、讲活。教学中,学生深刻理解了中国精神的实质及内涵,感悟到了中国精神的力量和价值,也掌握了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的着力点,引发了对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深刻思考,教学成效较好。

展望未来,奥运精神与中国精神的探究可进一步提炼,将奥运中的中国精神融入其他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实践可持续深化和拓展。如,深入挖掘和整理奥运中国精神的素材,形成教学案例资源库,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加全面和生动的案例支持。加强中国精神与授课学生对象的专业性的融合,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探索人工智能下,讲好中国奥运故事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在强烈的体验实践中,实现从理论认知到情感认同再到实际践行的转变。同时,还可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体育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共同构建跨学科的教学体系,以更广阔的视角和更深入的层次来解读和传承中国精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 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22:34、20.

[2]秦龙 张广全.深刻理解和把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重向度[J]. 思想教育研究.2024 (07).

[3]杨奇靖.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的创新研究[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15.

作者:杨奇靖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