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秉持“三融合六精准”理念,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探索具有工科类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特色的实践教学新模式。通过构建“三步融合”多元协同机制、落实“六个精准”实施路径,校企共建共享思政资源,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成功打造了基于校企合作的思政课育人新模式。
构建“三步融合”多元协同机制
(一)实施“思政特派员”项目,搭建校企合作新桥梁
自2019年起,学校实施“思政特派员”项目,思政课教师驻企服务,担任企业文化建设专员。截至目前,已有三批次共15名思政课教师驻企服务,累计开展各类宣讲文化活动200余场,参与实施企业党建文化项目30余项,为8家企业凝练企业精神,搭建起了校企合作的新桥梁,成功将学校思政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思政特派员”在服务企业的同时还发掘了大量企业文化和思政资源,为职业院校思政课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二)打造“产业思政课”,形成课程共建新格局
学校与30余家企业协同打造“产业思政课”。通过与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绍兴市建筑业协会等单位的深度合作,推动“产业思政课”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开发实施了“行走的‘产业思政课’”等一系列实践课程,形成共建“产业思政课”的新格局。
(三)共建“思政资源库”,丰富思政教学新素材
依托“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为进一步匹配新时代专业发展需求,紧扣地方纺织、黄酒等产业特色,学校逐步建立起包含企业发展史、企业精神、劳模工匠事迹、科技创新等内容的“产业思政课”教学资源库,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的教学资源。以杭州钢铁集团公司为素材的思政课微视频《向新提质 铸铁成金》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与企业合作建设的全景资源作品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红色全景资源创意展示大赛一等奖2项,充分体现了学院在“产业思政课”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成果。
落实“六个精准”实施路径
(一)精准构建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三课融通·四阶进阶”课程体系,全面推动“产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化与发展。以“产业思政课”实践教学为纽带,融通思政课、通识课与专业课。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枢纽,联动各二级学院,打造梯次化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设计“意识—能力—项目—成果”四阶递进培养链,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接受适宜的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训练,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更促进了其专业能力的提升,使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无缝对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二)精准开发课程资源
学校构建“专业赋能+数字赋能”精准驱动的思政教学资源开发体系。优质案例获得广泛认可,教学案例入选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典型案例,实践案例两次入选浙江省高校助力乡村振兴联盟工作简报。实现贯通式课程建设,与中职院校联合开发的“大思政课”教材获批浙江省高职院校“十四五”第二批重点教材。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越地”课程获批绍兴市“越地”元素通识课程并出版市级教材,实现思政课产教融合成果的创新。打造“产业思政课”云端矩阵,在新闻客户端在线建设“思政特派员”及“越牛思政”版块,在视频网站建立“产业思政课”视频资源平台,在线资源总播放量超百万次。其中,以学校杰出校友代表中国首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获奖的事迹为蓝本的微电影获得“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二等奖。
(三)精准共建实践基地
学校构建“工科专业群+实践育人链”双向对接机制,创新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四维协同”模式联动浙江省内18家龙头企业、1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3个文博场馆及4所中高职院校,形成产业实践、乡村服务、文化育人、职教协同四大平台,共建32个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施教学空间迭代升级,建成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思政课VR虚拟仿真体验中心等3个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基地集群化—场景立体化—资源数字化”的O2O(线上线下)教学新生态。
(四)精准实施实践项目
学校紧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打造“大学生讲‘产业思政课’”特色品牌课程,实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等六大实践育人工程。实践团队荣评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优秀团队和“榜样100”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学生职业素养核心指标较实施前提升26.5个百分点,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赛事中获得9项国家奖项和3项省部级奖项。
(五)精准培养师资人才
学校对标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标准,构建“专兼结合、多元协同”的实践育人师资体系。通过创新产教融合机制,选聘企业技术骨干、劳模工匠、基层干部、场馆讲解员及专业教师组建“产业思政课”导师库,深度参与课程开发与项目建设。师资建设成效显著:教学团队获得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萌新磨课、骨干练兵”活动二等奖,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教师发展成果突出,多名教师入选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获评浙江省师德楷模,获得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等,形成具有积极作用的思政课教学创新成果。
(六)精准完善质量反馈
学校构建“三位一体”全流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依托专任教师、企业导师、学生主体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系统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学习行为分析、实践成果验收等维度测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教学设计创新度(30%)”“课堂互动活跃度(25%)”“产业契合度(25%)”及“职业素养提升度(20%)”四大核心指标,形成覆盖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延伸的PDCA循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处理])。专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双周教研会”“季度产教融合工作坊”等机制,基于大数据分析平台生成的学情诊断报告,动态优化教学策略,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性构建“三融合六精准”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体系化推进“产业思政课”建设,开创了“课程—产业—育人”“三位一体”的思政课育人新模式。这一模式突破性地将产业要素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不仅有效破解了学院的传统思政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难题,更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技能培养3个维度实现同频共振,为现代产业人才队伍铸魂育人提供了可推广借鉴的方案。
(倪建发 沈航 徐晨超 薛清嘉)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