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执着的政协委员,履职八年来紧盯职业教育发展,深入工厂企业调研……近日,记者采访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听她讲述八年来建言职业教育的故事。
履职足迹遍布多省
在许玲的办公室里,桌角放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翻开扉页,上面写着2018年她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时立下的誓言——“为职教发声”。
从2018年以来,许玲一直关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为深度剖析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堵点”,每一年她都进行大量的走访调研。她走访职业院校和制造业企业,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了解技能人才供需新变化,为职业教育发展谋未来。
2024年,她的履职足迹遍布广东、广西、福建、安徽等地,用脚步丈量出一份厚厚的履职记录。“我常说,无调研不提案。如果没有调研,就无法观察现象并作出思考。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对职业教育的思考更加深刻了。”许玲介绍,广东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超过600所,已经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之一,制造业是广东的“钢筋铁骨”。
“你们企业现在对技能人才招聘的要求与前几年相比有什么变化?AI(人工智能)的运用有没有减少招聘人数?”在调研广州某制造业企业时,许玲了解了该公司人才需求情况,并在她的笔记本上记下密密麻麻的问题。
如今,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出现,要求我们进行更多思考和调整,“这对我们的产业政策提出了考验,比如制定政策时有没有在产业协同上下功夫。”许玲说。
例如在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的过程中,如何帮助技能相对低的从业者顺利转型,这又涉及技能知识和技能培训。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育改革需要更加深化,从供给端和高校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让课程设置满足时代发展对就业的要求。
“目前,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当是熟练地使用各类AI工具的人才。”许玲介绍,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与华为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为例,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了数字化改造和升级知识。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才能让“产教融合”充分落到实处。
建言职业教育初心不改
“职业教育师资的‘质’与‘量’,关乎千万学子的命运,更关乎广东制造业的根基和中国制造的筋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近年来许玲重点关注的方向。
2022年10月,教育部发布《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对中职、高职等不同层级“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作出规定,许玲与团队正是这一标准制定的参与者。去年,许玲在高职教师在职深造需求旺盛的背景下,提出增设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单位、扩大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招生指标等建议,部分建议已被教育部采纳并给予反馈。
“只有提升教师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才会更好。我认为应该从职业教育的源头出发,尽快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许玲介绍,广东头部高职院校新进的教师几乎全是博士,不存在学历提升困难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部分在职老师提升学历。因此,今年她建议设立高校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绿色通道。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广东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方面一直做得很好,尤其是在信息化、智慧化能力建设方面。”许玲介绍,在“双师型”教师评定中,为了让在职教师少跑腿、认证更便捷,广东构建了全省“双师型”教师评价网络系统。目前全省11万名职业学校教师都可以通过网上申请、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最后达到条件后在网上发放证书。
“职业教育不仅是就业工程,更是民生工程。我每一年的提案中都涉及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许玲还记得2018年履职时,最早关注的是技能型人才的出路和就业,提出将更多岗位开放给职业学校的学生报考,部分岗位应打破对学历的限制。
八年后,职业院校学生无论就业还是升学情况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十年前,职校生求职不敢递简历;现在,华为、比亚迪等公司提前一年到校‘抢人’。”许玲的履职档案里存着对比数据:2016年,广东技能人才达1046万人;2024年,广东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019万人。
回顾履职八年的经历,许玲认为可用“职业教育的变与不变”来总结。“变的是我建言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不变的是我们国家职业教育总体趋势持续向好发展。这里面有我的一份力,我很欣慰。”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