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打造边疆民族地区高水平思政课教学团队为目标,结合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在规划人才引育、提升人才能力、优化人才环境方面打出一套强师“组合拳”,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使其成为培养新时代工匠人才的关键力量。2024年,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广西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
制定人才发展战略,精心打造思政课教师“人才矩阵”。作为一所长期致力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高职院校,学校立足全局战略高度,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思政课创新的关键环节,锚定高素质专业化发展方向,在组织领导、条件保障、能力提升、发展激励、科学考评等方面综合施策,教师队伍实现量质提升。2019年以来,通过“引进一批、培育一批和转岗一批”,学校新增专职教师50多人,破解了思政课师资短缺难题,为实施精细化教学、优化教学供给提供坚实支撑。近年来,面对思政课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教师队伍建设重点逐渐转向引育优秀博士、教学新秀、骨干教师、领军人物等,打造支撑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人才矩阵”。学校优化升级人才政策,取得良好成效,涌现出一批优秀思政课教师和团队。2支团队入选广西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团队,14人入选广西高校思政教育卓越教师支持计划,1人入选全国高校思政课优秀中青年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解决队伍短板弱项,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核心竞争力。学校出实招下功夫解决教师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的短板弱项问题。与广西日报社合作打造优秀理论文章评选活动、青年说理等品牌载体,推荐教师加入自治区“强国复兴有我”百姓宣讲团、“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宣讲团和中共南宁市委理论讲师团,在基层理论宣讲中补齐理论素养短板、做好高质量开展教学的理论准备。注重以赛促教补齐教学素养短板,在校内常态化举办示范课,先后牵头创办广西高校“大思政课”示范课堂评选活动、广西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萌新磨课、骨干练兵”活动、广西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教学成果评选活动等。通过各类比赛引导教师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手段,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目标,同时发现一批对教学有情怀的青年教师并对其进行跟踪培养。2019年以来,思政课教师连续3届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奖。实施有组织科研补齐科研素养短板,引导教师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及时将学生所思所想所惑、教学热点重点难点转化为学术研究课题,形成可推广应用的教学成果。思政课教改成果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择优推广项目。
坚持开门办好思政课,协同优化思政课教师发展环境。学校发挥与各行各业联系紧密的优势,调动各方资源在同奏“大思政课”乐章中造就“工匠良师”。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合作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教师成长搭建更高平台。与地方党报合作打造理论宣传品牌,为教师探索理论化大众化通俗化教学提供成果交流展示平台。与广西路桥集团道桥分公司等校外单位合作共建13大类、34个实践教学基地,并依托基地资源开发300多堂“行走的思政课”,为教师讲好思政课提供资源保障。与同类院校合作构建区域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机制,牵头成立广西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建设联盟,牵头实施广西高校思政课集群结对共建大行动,推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配合、共同提升”的区域思政课协同建设格局,学校被推选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建设联盟理事单位。加强与企业合作,拓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范围,实施思政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蹲点调研制度,聘请各行各业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模范人物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或企业导师,在开门办好思政课中彰显职业院校思政课鲜亮的“职教底色”和“工匠特色”。
(作者:黄振宣 韦文荣)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