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市县
作者 : 南旭光
文章来源 • 重庆开发大学
|
时间 • 2025年02月06日 13:41:43
|
重庆开发大学
|
2025-02-06 13:41:43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推动有条件地区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市县”,这不仅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要求。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至关重要地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向市县下沉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社会进步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理应成为各级政府、高职院校、社会力量的重要议题和共同任务。

一、深刻把握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市县的应然之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市县是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当然目标。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多元化、立体化的,是一个层次多样且相互沟通衔接的有机整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使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依然呈现在大城市集中、局部不平衡的问题,县域职业教育长期处于“低端锁定”状态。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市县,不仅能够打破高等教育资源的局限,丰富市县职业教育层次,构建起中高职紧密衔接的人才培养通道,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升学机会,还能够让职业教育找到更接近实际工作场景的实践资源,为学生提供从基础技能培养到高端技术提升的完整教育链条,使学生可以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中实现有序流动和能力提升,能增强职业教育整体质量和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市县是推动我国社会进步的关键动力。社会进步离不开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现代科技的加速变革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县已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单元,但技术技能人才缺口愈发突出,对各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县域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却凸显结构性缺失。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市县,正是迎合这一需求的重要力量源泉,能够使教育资源更加贴近产业一线,根据地方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培养出能够直接服务于当地各行各业发展的人才,无论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还是先进制造业、新兴的数字经济领域等,让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可以迅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推动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市县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经济发展,为现代社会的进步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三)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市县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全领域,而人的现代化建设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但多种原因形使得职业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空间错配,存在优质职业教育县域空心化的问题,与中国式现代化、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形成矛盾。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市县,既能扩大高等教育在市县的覆盖面,培养适应市县发展需求的本地化人才,提高市县居民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还能减少人才过度向大城市集聚的现象,实现人才在城乡之间的合理分布,保障不同区域建设的均衡推进,也能有序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有利于提升市县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还有助于弘扬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提升市县居民就业创业能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科学考量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市县的可行路径

(一)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向市县下沉立新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大场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突破传统办学边界,面向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成为连接城乡要素流动的关键枢纽,构建高职教育新生态。第一,要加大对市县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的政策法规和制度机制,加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加强高职教育、中职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多类教育协同发展,提高市县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人才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提供广阔的舞台。第二,高职院校可以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乡村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开设相关专业,通过建立乡村振兴学院、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形式,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乡村田间地头,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和推广活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创业创新人才,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第三,由高职院校牵头织就技术创新服务网络,重构城乡联结关系,整合院校专家、企业技师、乡土人才形成服务矩阵,通过“技术门诊”“工艺特派员”等机制,解决现代农业产业生产技术难题,构建技术扩散的毛细血管网络,书写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新范式,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技术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二)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向市县下沉施新策。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向市县下沉并赋能城乡共生的基本路径,可以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为市县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第一,地方政府要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构建分层协作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重点建设“专业链—产业链”匹配的区域产教联合体,通过强化政策供给与统筹规划,既引导优质职教资源向县域流动,也引导市县企业深度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打造一批与当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紧密对接的高水平专业群。第二,市县政府要立足本地特色产业设立产教融合创新试验区,构建“产业服务综合体”推行“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助题”的协同攻关模式,确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双线考核评价、利益共享分配等多重保障,协调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社会组织等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确保产教融合能够从政策文本转化为实体化运作。第三,高职院校要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让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实践项目指导教师以及就业机会,让学生够接触到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提升高职教育在市县层面的认可度。

(三)拓展开放大学体系功能,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向市县下沉辟新途。抛开在市县新建一批高职院校不谈,我国开放大学作为一个由国家开放大学、45个省级分部、3700多个学习中心组成的巨型大学系统,为推进高职教育资源向市县下沉提供了新途径。第一,开放大学是面向全国开展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在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可以围绕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拓展多类教育跨界融合、相互协同,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终身职业发展服务体系。第二,开放大学作为“互联网+”教育的探路者和先锋队,在整合国内外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推动共建共享与传播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时空限制、拓展教学场景,增强市县职业院校学生同步获得优质专业、课程、师资、实训等能力,提升市县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培养水平。第三,在我国省级层面二十余所开放大学与高职院校已经探索出的“两校一体”办学新模式新路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改革试点,在优秀的具有相应条件的开放大学基层学院建设高职院校分校,承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功能,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增强职业教育的开放性。

(四)推进职业教育数智转型,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向市县下沉开新境。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以数智化引领驱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推动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变革的同时,也为高职教育资源向市县下沉提供了新可能。第一,积极构建由国家层面、省级平台、市县域节点等构成的多级数字化职教云平台,搭建数字化职业教育生态体系,建立区域内职教学分互认机制,设置学分银行系统,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推行“双师云课堂”,让城市高职名师与县域课堂实时互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跨时空共享,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精准滴灌与高效配置。第二,通过数智技术构建协同育人网络,在高水平院校和一般院校间、发达地区院校和欠发达地区院校间建立协作帮扶机制,实施“数智双师”协同育人模式,利用虚拟和增强现实、全息、数字人等技术构建“数智双师课堂”,名师及专家远程指导,市县教师本地化辅导,同步指导学生实操,有效弥补市县职教师资力量的结构性缺口。第三,打造智能化产教数据中枢,实时采集区域内企业用工、设备更新、技术标准等数据,跨场景跨时空追溯学生实训数据,动态生成专业设置调整和课程体系更新方案,有效对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数据,为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精准导航,成为县域产业发展的“人才孵化器”,提升市县高职院校毕业生岗位匹配度。

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市县是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推动市县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的机制与模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在市县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确保这一应然之义得以充分实现,为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南旭光,重庆开放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本文是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成渝地区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研究”(项目编号2024NDYB130)、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建设项目“数字赋能职业教育发展形态变革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D2024Z022)的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