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实践育人 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文章来源 :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时间 : 2025年01月03日 18:05:15
|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2025-01-03 18:05:15

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近年来,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规划设计思政课程,坚持改革创新,把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通过不断完善,形成独具特色的“多维联动 理实一体”全覆盖式思政实践育人模式,切实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立足学科支撑,推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联动

学院深入挖掘地方历史资源,坚持学科与思政同向同行、立德与树人双管齐下,持续推进以红色资源、绿色资源和古色资源学术研究支撑课程思政资源、校园文化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系统化建设,以历史教学研究带动课程思政模式创新。

学院充分发挥红色根脉的资源优势,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从红色基因中挖掘新时代内涵,将红色基因转化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养分,融入青年一代的血脉。让师生们了解身边的红色历史,缅怀革命烈士,重温革命历程,在这种“沉浸式”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洗礼,坚定理想信念;让学生走进水土保持园、木兰溪治理展示馆等感知人水和谐的绿色文化;让学生走进古村落、古城墙和古建筑等感知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强化实践渗透,推动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相联动

学院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青年学子教学规律,按照“知——信——行”教学思路开展思政实践,促使学生从认知认同转化为情感认同,进而实现“行为认同”。

探访红色遗址,铭记光荣历史。5年来,学校不断建好用好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善用社会大课堂,不断拓展长汀、古田、建宁、清流、宁化、永安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成立“三明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实践教学中心”。

青年重走红军路,感悟革命艰辛不易。体验长征出发前的誓师大会,高举火把,感悟为了理想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在松毛岭重走红军路,行走在颠簸的山路,过着独木桥,扛着粮食与弹药前往增援,感受着飞机炮弹的轰鸣声,整个过程的体验让学生们感慨革命先辈的伟大与不易。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都以主角深度参与领会中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争做时代新人。

青年进社区,服务正当时。立足当地,服务革命遗址周边地区和服务地方社区,做好志愿者活动。同学们与城市综合执法大队的工作人员一起走上街头,参与市容管理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走进留守家庭,用心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让学生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身体力行参与规范停车文明劝导、城市管理、电路维修、河道垃圾清理等,以实际行动展现青年敢于担当、冲锋在前、真诚奉献的精神风貌。

论坛汇报,提炼总结。实践结束后,各班级以论坛的形式进行总结汇报、提交实践项目书、视频纪实等实践成果。

创新评价模式,实现理论测试与实践评价相结合

教育评价的指挥棒是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的重要推动力。好的教学评价能够激励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着力深化思政教育评价改革,对思政课实践课程采取“单独设立、独立运行、独立考核”的模式,通过理论测试与实践评价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的综合性考核。具体而言,通过“学习认知,理解领悟”“培育毅力,养成品格”“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和“总结提升,坚定信仰”四模块进行实践过程性评价,实现边考核学习效果,边引导学生价值观,边提高综合素质。

总体而言,福建水院打造的“多维联动 理实一体”实践模式,科学设计“理论学习+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社会服务+论坛交流”五大实践教育环节,既注重知识教育,又加强情感培育,把党史的事件、英雄、精神、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好,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积极培育“铁血精神”,让学生深刻理解“红色政权从哪里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汇集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智慧力量。

 随着“多维联动 理实一体”全覆盖式思政实践育人模式的持续推进,学校发展和育人质量呈现出一派丰收图景。

六年间,全校659个班级29338名学生参加了思政实践。水院学子足迹遍布八闽大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变成了课堂教学第一现场,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红色优秀文化,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感、革命精神、实践能力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面向未来,昂扬奋进的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持续深化“多维联动 理实一体”全覆盖式思政实践育人模式,打造育人“金”品牌,在八闽大地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篇章。

作者:李建兴、刘子群、张盛文、杨奇靖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