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起,10年间,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积极吸收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历经“中德合作引进项目—探索机制本土化—示范推广见实效”3个阶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创新,目前已从1个专业试点辐射推广至6个专业。学校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以学习者为中心,在课堂这片教育的主战场上,以执着和韧劲扎实推进“五破解—五重构”课堂形态,使学生沉浸于课堂、行动在课堂,让每一堂课都成为知识与技能的摇篮。
破解教学内容失“准”,重构递进式课程体系
针对学校以往传统学科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理论知识传授,且未能与职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精确对接的问题,学校开发了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不同项目载体下的递进式“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学校与产业链头部企业协同组建“典型岗位群”,对典型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进行归纳,形成“素能要素群”。校企联合精选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根据项目复杂程度设计“集成项目群”,并以此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开发“模块课程群”。遵循学生从初学者到专家的技能成长规律,并结合岗位任务要求,建设层层递进的“课程任务群”,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能力提升规律。
破解教学方法失“效”,重构综合性职业能力
学校以往以传统讲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训练、创新思维、沟通协作等能力,学校根据“学习领域”具体教学内容,探索与改进教学方法,创设了情境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翻转课堂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库,让学生在课堂中除了习得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提升了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从低层级到高层级的非专业能力,塑造出学生职业素能阶梯模型。
破解教学组织失“序”,重构行动导向学习过程
鉴于学校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环节衔接不畅、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评价不合理等问题,学校将教学组织与学生学习体验有机融合,始终保持行动导向学习过程。以项目载体为驱动,序化教学内容,按照“任务—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环节,创设技能形成的“完整环境”,让学习发生在沉浸式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尤其是注重“以学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坚持自评与互评、定性与定量、学校与企业、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在反思性实践中成长。
破解师资结构失“衡”,重构结构化教师团队
为了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失调、不同学科之间教学资源分配不平衡、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等问题,学校转变了教师独立教学的传统形式。依据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技能结构等跨部门组建以班级为单位的师资团队,集企业兼职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公共课程教师等不同领域的教师于一体,经过系统培训,通过集体备课、定期研讨、沟通协商等,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共同体,增强学生课堂归属感。
破解教学场景失“真”,重构情境化课堂环境
为达成教学场景实现教育性目标且与未来真实职场需求紧密联系,学校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环境中各场所功能单一、分离建设的物理空间设计问题,融教学区域、实践场所和教师工作室为一体,师生共同设计与布置;另一方面打破院校物理空间界限,将课堂延伸至实训基地、企业现场等真实工作环境,通过阶段性在真实场景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促进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及境界从低阶走向高阶。
10年来,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巴符州职业教育专家、教师团队保持密切联系,以国际化视野探索高职教育关键要素改革。学校始终秉持“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产为导向”的思想指引,培养了大批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当前,学校以获批的国家“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为载体,旨在通过构建新能源汽车全场景人才培养生态打造“五金”建设:依托新能源产业,“撤、补、建、强”专业链,打造“金专业”;锚定企业建课程,将“理想汽车、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的内培典型案例转化为理实一体或项目化课程,打造“金课程”;开发与新能源产业无缝衔接的教材,打造“金教材”;全面实施“双岗互聘”和“揭榜挂帅”制,推进院校骨干教师与高科技企业技术英才的双向奔赴,打造“金教师”;校企共建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等一批产教融合实训中心、专业实训基地、大师工作室等,打造“金基地”。未来,学校将继续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杨劲松)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