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敢闯会创——新职人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
文章来源 :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
时间 : 2024年10月28日 14:55:48
|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
2024-10-28 14:55:48

为了充分展现上下联动,横向衔接、全员参与的蓬勃态势,新乡职业技术学院以“新时代、新理想、新格局、新职院”为主题,组织开展“新职故事我来讲”征集展示活动。特开设【新职故事我来讲】专栏,通过采访优秀师生,深度挖掘我校全体师生所蕴含的优秀品质,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正能量,激发广大师生爱校热情,全面展现我校教职工在学生思想意识引领、专业技能提升、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所给予的关怀、指导和帮助。

近日,2024年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大赛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获奖名单已公示。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项目获一等奖3项、 二等奖6 项、, 三等奖5项的佳绩。据悉,自本届大赛启动以来,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和精心指导下,由校就业指导中心牵头,学校各部门大力支持、通力协作,各学院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全校共申报3430个项目、参赛师生1.5万余人次,参赛项目数和师生人次均创新高。学校精心组织校院两级赛事,多次举办讲座、沙龙、训练营等专题辅导和项目打磨,有效提升了参赛项目的质量。

其赛中,师范学院的《鱼形龙骨—赋能非遗创新,推动乡村振兴》项目获河南省总决赛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创意组一等奖的第六名,顺利进入国赛网评环节,实现了跨越式进步!

那金光熠熠的奖杯背后,勤勉与激情交响,汗水与毅力共鸣;磨砺与拼搏并肩,自信与团结辉映。这些成绩见证了172名师生的辛勤付出与创新探索,彰显出新职人的创新力量。

本期新职故事特邀五位学生,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本次大赛背后的成长故事,以此向母校建校15周年献礼,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

——躬行实践 传承创新——

项目名称:《鱼形龙骨—赋能非遗创新,推动乡村振兴》

参赛组别: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创意组

所获荣誉:河南赛区选拔赛一等奖,入围国赛

团队成员:周松强、许耀恺、宋恒谊、张坤、宫萌萌、王灿科、郭恒臣

指导老师:李响、马晓红、布俊峰、郭新军

讲 述 人:周松强,师范学院22级小学教育7班学生

一次上课,老师讲到了学校办学创始人李敏修的故事,原来早在1883年的时候,在山河破碎之际,他就以“躬行实践,学以致用”为教学理念,创办了汲县读书社,也就是我们学校的前身。我想起了自己经常在汉服上、餐厅里关注到的鱼灯元素。市面上的鱼灯形象比较单一,材质也是大同小异,我该如何在实践中创新一下我所热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灯呢?

带着深厚校园文化对我的熏陶和赋能,我不再停留在“想”和“说”的阶段,开启了真正的鱼灯文化探索之旅!说走就走,我背起书包去了河南洛阳——一个有着深厚鱼灯文化的城市。龙头鳌鱼鱼灯、鲤鱼鱼灯虎头鱼灯等各式鱼灯……它们眼花缭乱,多姿多彩,一次又一次惊艳着我,启迪着我改良鱼灯结构、创新材质的初心。于是,我们不断搜寻资料、查阅古籍,详细记录下不同鱼灯的每一处细节,对鱼灯结构进行大胆创新。

前不久,在今年的重阳节上,作为项目负责人,我和团队成员为张兴庄的老人们详细介绍了鱼灯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背后的文化寓意,并展示了多件精美的鱼灯作品。看着爷爷奶奶们在我们的指导下,手持彩纸、剪刀和胶水,小心翼翼地剪裁、粘贴,最终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鱼灯。看着我们的项目正在丰富乡村的生活,我心中传承鱼灯文化的初心更加坚定了。

 ——精益求精 ‌‌诲人不倦——

项目名称:《千坊百计——乡村传统食品加工坊升级方案引领者》

参赛组别: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创意组

所获荣誉:河南赛区选拔赛一等奖

团队成员:郭欣龙、郭恒臣、杨诚鑫、王灿科、秦睿熙、姚岚清、张雪飞

指导老师:李秀华、侯新月、任杰、靳霄霞、闫红莹

讲 述 人:郭欣龙,财经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3数智营销1班学生

我作为最后一个加入项目的成员,起初内心颇为忐忑,也比较困惑。指导老师李秀华察觉到我的想法后,特意与我进行了一次深度谈话,他告诉我:“如果能全程备战一场创业比赛,对于在校生而言,将是一个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社会的最佳平台。有了这样的认知,我有了方向和动力,全力投入到项目的修改和完善中。

虽然他经常叮嘱我不要熬夜备赛,但每次修改意见出来时,第二天清晨,我总能在钉钉上看到他凌晨发送的最新版本。就这样,我们前前后后已经记不清修改了多少个版本。

比赛结束后的一次聊天中,我好奇地问李老师:“这个项目在最初备赛时,很多人并不看好,是什么让您带领团队一直全力以赴?”

李老师笑了笑,回答道:“这种比赛创办的初衷是通过专业能力将学习成果转化、实现项目落地。我们作为研发团队,已经成功改良了卫辉鸡汁素肠、素焖子等多个乡村传统食品加工坊的产品,市场销售份额已经超过百万。我们一直都在做正确的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肯定我们的项目。你看,我们最终不是得到了更多认可,荣获了省一等奖吗?”

——随机应变 从容镇定——

项目名称:《焚秸转能—环保热解引领秸秆清洁革命》

参赛组别:高教主赛道创意组

所获荣誉:河南赛区选拔赛一等奖

团队成员:牛延栋、刘怡琳、康明妍、李晓珊、毛怀卓、刘世文、王灿科、刘经霖、付云祥、罗琳瑶、赵聪、李卓然、顾博文、姚岚清、祝婉玉

指导老师:布俊峰、郭新军、李秀华、邢晓莉、申祖辉

讲 述 人:刘世文,数控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22级数控技术1班学生。

我的创新创业大赛训练营之旅,是一段满载挑战、成长与非凡事件的宝贵经历。从校级选拔赛的初次试水,到集中训练营的深度学习,再到省级竞赛的华丽亮相,每一步都烙印着成长的足迹。

校级选拔赛的初次试水:在这个阶段,我面临如何将自己的创新想法转化为一个可行的商业计划的挑战。通过这个过程,我学会了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撰写商业计划书并进行有效的演讲,这为我赢得了进入下一阶段的机会。

集中训练营的深度学习:在训练营中,我接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如市场分析、财务规划、产品设计等。通过专家的指导和团队的合作,这个阶段,我迅速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学会了与不同的成员如何有效合作,如何领导和激励团队。那些日子里,我深刻体会到知识的力量,以及成长的甜蜜与苦涩。

省级竞赛的华丽亮相:在省级竞赛中,我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和更高的期望。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如何有效地应对挑战和批评,也学会了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项目。项目演示前一晚,我们项目的核心设备突发故障。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战,我稳住心神,和团队成员一起连夜修复,并增加了备选策略,以应对赛场上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这次经历,不仅考验了我们的应变能力,更让我们团队之间的默契与信任达到了新的高度。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突发情况出现的时候,请提前做好心理建设,关键时刻不能乱了阵脚,要随机应变,要从容镇定!”

——砥志研思 上下求索——

项目名称:《“盔”然不动—交通安全智能守护者》

参赛组别:职教赛道创意组

所获荣誉:河南赛区选拔赛二等奖

团队成员:杨燚兵、 茹博文、张艺馨、候小飞、梅玉洁

指导老师:李  洁、倪  卓、赵和军、陈恒涛、刘锦龙

讲 述 人:杨燚兵,数据智能学院界面设计专业23级软件界面设计1班学生

每当看到触目惊心的交通事故,我就会思考怎样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避免类似悲剧发生。所以,怀着为大家出行保驾护航的初心,我们开启了项目打怪升级之旅——致力于研发一款具备感应转向的GUARD智能头盔。

备赛期间,我们串街走巷发放数千份调查问卷,抓住一切机会,与市民、交警叔叔们探讨智能头盔的体验效果。通过使用,我们发现研发出的智能头盔在交通工具转向时,感应度还不够精准。于是,如何提高探测精准度,成了我们项目的头等大事。

有一次夜晚,时钟已悄然指向午夜十二点,但我们毫无睡意,还在为提高感应度而苦苦思索,仿佛陷入了无路可走的境地,气氛一度沉闷,大家也显得有些沮丧。就在此时,我灵机一动,鼓起勇气打破沉默:“我们能否尝试将微波多普勒、微波雷达探测与双重检测算法结合起来,来攻克这个难题?”话音刚落,团队瞬间活跃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地展开讨论,思维的火花迅速被点燃。经过数小时的深入探讨与反复论证,我们创新地采用了2DT检测技术,误差缩小了11.6%,这为GUARD智能头盔转向探测精准度推进,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进工作室时,尽管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倦意,但对智能头盔项目充满了成就感,对我们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团结协作 勇往直前——

项目名称:《“ 匠 ”心入微 —小微企业的一站式机械设计服务》

参赛组别:职教赛道创意组

所获荣誉:河南赛区选拔赛二等奖

团队成员:张浩、路鹏鑫、王艺庆、马卓雅、梁 萧、王志昌、田金玉

指导老师:张庆婕、岳徐翔、王 栋、茹亚东

讲 述 人:张浩,数控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23机械设计专业学生。

在2023年的金秋时节,我踏入了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的大门。起初,我比较迷茫,如同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不知所向。周围的同学,有的已明确升学目标,奋力备考专升本;有的则投身于兴趣社团,找寻新的自我;而我却常常选择蜷缩在宿舍的一隅,无所适从。

然而,转机出现在军训结束后的百团大战中。我邂逅了机械制图社,它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学长学姐们的热情邀请,让我抱着尝试的心态加入了这个大家庭。没有冗长的自我介绍,也没有枯燥的理论灌输,第一节课,我们便被赋予了自由创作的空间。我用三根水笔,绘制了一幅满载想象力的画作。老师的评价简洁而深刻:“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加之难得的耐心。”这简单的肯定,却在我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自那以后,我在社团中逐渐崭露头角。模拟面试现场的活动中,我乐此不疲地扮演着“老板”的角色,与“面试者”斗智斗勇,甚至一度将“薪资”压低至两千多,也因此收获了“黑心中介”的戏称。我热衷于参加社团内的办公软件、视频剪辑教学,更被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老师的生动讲述深深吸引,这些学习经验让我对即将到来的省赛有了更充分的准备。

大一第二学期,我有幸被选为社团项目负责人,为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倾尽全力。起初,我对这类比赛一无所知,感到十分迷茫。张庆婕老师对我说:“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需要互相帮助。你可以在社团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参赛。”这番话让我顿时豁然开朗。于是,我召集了来自不同学院的六位同学,共同组建了我们的团队。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几乎走遍了新乡市的每一个机械制造类小微企业。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当时为了PPT上左右照片的排版,我过于武断地以负责人的身份否定了大家的意见,看到大家不欢而散的身影,我有些不知所措。很快,团队成员感觉到了我的愧疚,就来和我谈心,看着他认真关心的深情,我意识到团队对我的重要意义。于是,我第一时间诚恳地向大家道歉,并表达了我的耐心与决心,我收获到了宝贵的成长体验。如今,我已接过机械制图社团社长的重任,肩负起引领24级新生的使命。

回望来时路,那些深夜里的灯火通明,那些团队协作中的激烈讨论,那些成功与失败交织的瞬间,都铸就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现在,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将满怀激情,蓄势待发!

后记:

2024年10月17日,在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希望你们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在今年的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新职人不仅展现出卓越的专业技能、传承创新、精益求精、随机应变、砥志研思和团结协作,也充分体现了团队在大赛中取得成功的关键素质——敢闯会创的精气神!

正因如此,大家才能够充分发挥各自潜能,以匠心打磨能力,以创心挖掘魅力、以恒心坚持道路、以温心拥抱团队,博采众长,为创新大赛交出满意的答卷。

未来,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中坚力量,培养更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坚持聚焦新质生产力建设新要求,实现“扎根中国大地,创新筑梦青春”“顶天立地,创新向未来”“我敢闯,我会创”。

作者:闫红莹、布俊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