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难融入、教学内容难深入、教学效果难保持是多年来烹饪国际教育亟需突破的难点。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省级“双高”专业和优势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优势,利用海外丝路学院、浙江省海外中餐人才培训基地等办学资源,通过跨文化研发标准,三通道开发课程,融媒体数字技术,突破烹饪国际教育难点,开创了“三味一体”育训结合培养模式,积极开展饮食文化“味相亲”、中式烹饪“味香浓”、中国味道“味保鲜”的中国饮食文化“走出去”的职教实践新探索。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首批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从1974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50个年头。
跨文化合作标准,破“难融入”让多元文化“味相亲”
作为国家职业教育烹饪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主持单位,浙商职院以中国“食材真安全、食材有营养”为撬动餐饮文化对接的敲门砖,细研国际餐饮标准体系,细分标准要素,搭建烹饪标准直通车,主动融入对接欧洲餐饮标准。开创性采用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协会、企业共融共创办学模式,引入当地西班牙巴利阿里厨师协会、餐饮文化交流协会等知名餐饮企业,合作研发美食标准,避免“中餐西化”水土不服。同时,学校还通过多语种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可使用教材,扩大中华美食受众“朋友圈”。由学校老师编著、国务院新闻办立项出版的《美食中国》《味道中国》等专业教材充分结合当地经济、产业、风土人情等,更好地融入了当地文化。《味道中国》五国语言版本教材在亚马逊上线,适应了不同国别学习者需求。
学校旅游烹饪学院教师受邀在哈佛大学传播中国餐饮文化
三通道组合课堂,破“浅表化”让中式烹饪“味香浓”
浙商职院以技艺为媒、语言添火、文化调味,打通技能+语言+文化教学三要道,充分融入中国饮食文化。海外中餐学院创设“五双六融”育人模式,通过语言+技能课程、校内+企业阶段、线上+线下环境、中文+外语文化、教师+师傅导师的方式,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融合、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融合、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评价融合、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融合。
学校海外中餐学院创新“五双六融合”培养模式
融媒体数字技术,破“难保持”让中国味道“味保鲜”
为了打破时间和地域的束缚,让学生能“温故而知新”。学校旅游烹饪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牵头升级教学资源库,累计建设原创视频1万个,素材资源29897个。融合虚拟仿真资源,云端建成中国烹饪文化数字博物馆和国际教学栏目,再现中国烹饪古籍、餐饮老字号,中国名菜、名点、名宴等场景和内容。烹饪空中学院海外注册用户分布79个国家和地区,高达25000多人,双向互聘国际烹饪名师,通过云课程直播吸引全球学员及中餐爱好者在线学习。
海外学员使用烹饪空中学院小程序学习使用资源库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现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中国烹饪大师5人,高级技师15人,教师受邀赴哈佛、麻省理工等名校开讲授课。专业培养浙江青年工匠7人,学生获全国一等奖12次,省级烹饪一等奖50余次。立足专业特色,学校积极探索中国饮食文化“走出去”的职教创新实践,形成系列菜肴标准、教学标准及转化标准,开创了“中华烹饪标准”国际输出的新范例。通过海外中餐学院“中国烹饪大师+米其林大师”双师同台,创设“五双六融”育人模式,创新了推进双向深度共融“国际现代学徒制”方案。通过建设“烹饪工艺与营养传承与创新”国家教学资源库及烹饪空中学院,创新性打造了中国烹饪文化数字化传播平台。学校西班牙中餐学院和中尼商学院等被认定为“丝路学院”建设项目。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开拓海外办学之路,与西班牙巴利阿里大学合作开设中餐学院,持续培养300余名优秀中餐人才。作为中国华侨文化交流基地,连续8年举办16期海外中餐烹饪技能培训班,现已组织102个国家与地区的1925人次参加,惠及海外中餐馆70万家、拉动海外就业人数逾1000万。
供稿: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烹饪学院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