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自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以来,立足高水平结构化建设目标,遵循“协同·创新·发展”的团队建设理念,构建“1+3+N”团队建设模式,探索出“师德浇筑·五动赋能”团队建设模式,从团队机制建设、教师能力建设、共同体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实践,达成创新团队建设目标,实现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
一、构建“1+3+N”团队组建模式
构建“1+3+N”团队组建模式,依托名师工作室、产业工作坊、技能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技能创新平台等,构建“首席名师引领(1支专家教师队伍)+“精教学、会服务、善创新”(3类专精团队成员)+辐射N个青椒成员(职初教师)”教学团队,形成名师引领的“传帮带”结构化体系。团队“名师层、骨干层、职初层”每层均有一名教学名师(技能大师)、思政教师、一名企业教师,以突出思政育人、校企育人的团队师资结构建设理念,首席名师团队同样也是具备“教学、服务、科研”3类特长的名师专家队伍,以引领培养一支集教学、教改、科研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水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图1 “1+3+N”高水平结构化师资团队
二、师德浇筑,筑牢教师育人根基
团队以“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为标准,以师德为引领,建设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出台《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和《师德师风建设负面清单》等制度,完善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加强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多维度筑牢教师育人根基。开展“思想领航”“师德润心”“最美教师”“树典立优”等四大师德建设工程,激励团队全体教师对标先进、见贤思齐,增强教师职业自豪感,创新师德建设新路径。团队结合专业特色健全课程思政,推行基于“三全育人”的“1+N”导师制度,通过“大思政课”建设工程、“星火之声”宣讲团、劳模工匠进校园、弘扬教育家精神等师德师风相关活动,增强教师育人情怀和使命感。团队成员立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1个,1人福建省高校“党员好故事”1人。
图2“星火之声”宣讲团
图3 劳模工匠进校园
三、五动赋能,筑团队建设新路径
实施“‘思想引航’机制牵动、‘精技·提升’培训推动、‘五融六共’校企联动、‘一体三联’课堂驱动、‘科技下企’项目带动”五个战略工程,赋能“团队文化内涵建设、团队教师能力提升、共同体机制化运行、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科技创新应用发展”,推动专业及团队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机制牵动,实施“思想引航”工程,赋能团队文化内涵建设
一是通过成立团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团队工作专班,达成团队的组织目标和绩效承诺;二是建立《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等团队管理运行机制15项,夯实团队建设保障机制。三是实施“思想引航”价值工程引领,孕育“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协同发展”团队价值理念文化,凝团队建设共识,赋能团队行动自觉,形成一种内在的质量控制机制。团队教师在科研、专业建设等发明表现卓著,团队成员3人获学校低职高聘,校内专任教师11人获职称晋升、2人晋档三级教授。
图4 团队文化内涵建设机制
(二)培训推动,实施“精技·提升”工程,赋能团队教师能力提升
依托新一代信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基地、教育部工匠之师培训计划,新大陆教师实践基地、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实施“精技·提升”分层进阶工程计划,团队建设成果显著,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
一是实施青蓝工程,提升青年教师(职初教师)能力,团队骨干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开展“拜师收徒活动”活动,通过岗位实践、建好上好一门课、参与一个项目、参与一个团队战略,达成其能力培养。
二是实施拔尖工程,提升骨干教师能力。通过访问研修、技术研发等方式,以建好一个资源库、带好一个专业、做好一个项目、组建一个团队为抓手,达成其能力培养。培养省级名师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3人,省技能大师1人。
三是实施头雁工程,提升名师名匠能力。学校设立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专家工作室,通过工作室的建设,培养出一批中、青年高技能人才骨干,形成物联网应用技术创新型教学科研团队,领衔开展省级级教科研课题的申报与研究,开展辐射交流活动,提升业界知名度和影响力,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培养计划1人、中国电子教育学会电子信息职业教育名师1人、全国行职委委员4人、2人分获福建省B类、C类人才称号。
图5 “精技·提升”分层进阶双师型能力培养体系
(三)校企联动,实施“五融六共”协作工程,赋能共同体机制化运行
依托省级福建信息物联网产业学院等,建立“一体五融六共”的共同体协同运行机制。从“产业园与校园、产业链与专业群、企业项目与课程体系、技术业务与实践技能、产业导师与专职教师”五个融合打造团队建设共同体,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资源建设、师资共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等,取得显著成效。基于省级物联网产业学院,通过与福建电子信息集团共建“信创运维工程师定向班”,与新大陆公司共建“学徒制班”等,实施“五融六共”共同体协同运行机制,实现校校企同频共振、协同育人。团队参与制定了《协作共同体章程》等系列文件,开展10多集体培训、研讨等,选派20人次到共同体内院校交流,联合开展课题研究5项,产业学院合作办学模式入选国家级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图6 “一体五融六共”的共同体协同运行机制
(四)课堂驱动,实施“一体三联”改革工程,赋能专业教学改革创新
将企业“智慧农业、智慧海洋”等真实项目引入课程,与新大陆、厦门城市职业院校等组成跨多校多企的“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联合开发、联合教研、联合授课”。
一是联合开发资源,建设期内团队教师建成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教学资源库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课程教材等资源34余门,联合开发教材24本、出版19本、获评国家级规划教材4本、省级8规划教材本。牵头1门、参与3门国家一流核心课程建设、输出国际化专业标准、课程标准7项。
二是联合开展教研,学校出台了“系统性教研活动行动方案”,开展集体备课、观摩交流、听课互评等教研活动,校企多元协同开展研究教改项目20项,在相关会议上开展专题讲座10余场,获评2个国家级、4个省级教学改革典型案例。
三是联合进行授课,实施校企“双导师”制,针对“真项目”模块化教学需要,实施工单制教学改革,依据教师专长,实施“一课多师”的教学模式改革,形成多师同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技能显著提升,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产业大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国家级奖20项、省级48项。
图7 “一体三联”专业教学改革机制
(五)项目带动,实施“科技下企”战略工程,赋能科技创新应用发展
一是“送培训到社会”,教学型骨干教师牵头组建跨校、跨专业的“数字+”社会培训组,开发“数字化工程师”等课程培训资源,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X证书培训”等培训40余期,提升教师社会培训服务能力。
二是“送技术到企业”,教学型骨干教师牵头组建跨校、跨专业的“数字+”社会培训组,开展数字中国网络安全运维、教师招考系统协同技术运维等技术服务,开展横向课题40多项。团队中省市级科技特派员10余人次,组建“数字+”乡村振兴服务组,助力区域乡村振兴。团队还组建“数字+”创新创业组,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产业化“植物光谱、车智充”等创新项目,提升教师技术服务能力。
三是“送科研到产业”,校校联合组建以岗位“技术链”和“技术模块”为单位的跨校、跨专业科研攻关团队,开展智慧农业、智慧海洋、信息安全运维等的技术服务,依托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术转化中心等平台,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多项,立项省级以上教科研课题6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知识产权转化4项,形成“企业出新题,团队来解题”的科研团队服务机制。
图8 “科技下企”科创团队服务模式
作者:胡锦丽、陈诗淼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