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又“土”又“潮” 这堂思政课让年轻人“路转粉”
文章来源 :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
时间 : 2024年10月15日 09:36:24
|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
2024-10-15 09:36:24

风吹起稻浪,闻泥土芬芳,听大地智慧故事,观农业双强创新,一群人、一程路、一堂课,“种子”正在这里发芽 。

师生在稻田间授课、参观

穿行在繁茂的美丽田园之间,一侧是翠绿与金黄交相延绵的秋日稻田,一侧是簇簇绿芽扎根铺开的花椰菜大军,前方一排排白色的智能大棚,“巨无霸”植保无人机正“威风凛凛”在上空盘旋,还有各式各样的“高科技整活”育苗在省重点实验室内等待解密……同学们正忙不停地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幕幕农业“新视野”,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这堂又“土”又“潮”的思政课,正在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温州种子种苗科技园内精彩上演。

近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蔡联群结合党史国情、校史校情,用“行走的田野思政课”形式,一路行走、一路倾听、一路思考、一路感受,深化师生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领会和把握,厚植师生“三农”情怀,激励学生勇担历史使命、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更多“青春力量”。

讲透种业创新故事  厚植向阳生长的源动力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蔡联群为学生授课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站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内容摘录的“习语墙”前,蔡联群聚焦国家粮食安全,以身边事讲述了种业作为农业“芯片”的极端重要性、我国种质资源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农作物育种工作取得的长足发展。蔡联群强调,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种业创新发展任重道远。

同学们聆听袁隆平与林恭松老师故事

“我校林恭松老师的水稻育种团队研究出的‘珍汕97’系列,为袁隆平先生杂交稻的成功选育作出重要贡献,袁隆平先生还亲笔题写道:‘珍汕97’对选育优良杂交稻组合起了并仍在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堪称特优水稻良种资源”。蔡联群还特别讲述了以林恭松先生为代表的学校农业科技工作者在三农领域中取得的突出贡献,激励师生继承学校一批又一批投身于祖国三农创新建设中的宝贵精神财富,继续奋发有为,以变求新,再创辉煌。

同学参观了解全省浙南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内的育种情况

走进园区“镇园之宝”的全省浙南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育种室里陈列着一排排姿态各异的种苗,吸引着同学们驻足细瞧,这里有各种“硬核科技”为解决各色问题造就的“能力”种子,前沿的科技手段、耳目一新的育种创新,在这里,同学们再次了解到种子资源的重要性,感受育种手段发展过程继承与创新融合的趋势,加强新青年对加入农业未来队伍的信心与认同感。

讲实“农业双强”故事  激发不断创新的硬实力

学生在指导下操作植保无人机

设备检查、机翼展开锁定、喷洒药液配置、飞防路径规划、开展作业!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在稻田边现场体验了一把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的演示工作。

“好帅气呀!”伴随着大型无人机的一系列帅气的飞行和喷洒操作,同学们发出阵阵惊叹,感叹于无人机飞行速度之快、喷洒精度之准、作业效率之高,也切身感受到科技如何为农业插上“腾飞之翼”。

“植保无人机的作业效率远高于传统的人工喷洒,我们面前的这台无人机每小时可以完成高达320亩的作业,而人工喷洒一天大约只能完成10-20亩的作业。”

蔡联群为学生讲解农业生产上的新质生产力

蔡联群由这一生动实操引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我认为,无人机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上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蔡联群还就浙江和温州如何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的“双强行动”,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阐释,带着同学们一同展望未来“智慧”农业的无限可能性。

同学们参观数字化育苗中心的“流水线”

“除了机械强农,双强行动里的科技强农还有什么我们可以致力于去做的?园区内的数字化育苗中心告诉大家答案。”在这里,现代化智能育苗,让种子发育更健康,得到大量高质量有活力的苗、提高作物质量的同时,高效节省人工。同学们来到育苗流水线,针对一个个流程和操作提问解惑。

讲活“三农”人物故事  激发向下扎根的向心力

在鹿城现代种业创新中心农芯谷内,各式各样的农业“芯片”供同学们细看了解

满墙的各式优势优秀选育种子,那些扎根在瓯越大地上历史渊源和杰出代表、可可爱爱的无土栽培技术展示、有趣的花椰菜生长全息投影、浙南现代种业创新园产业大脑……鹿城现代种业创新中心农芯谷内,点面结合的形式加深对现代化农业建设历程的认知和理解,切身感受到智慧农业创新科技与成效的魅力,激发同学们服务三农、科技创新热情。

参观了解水培蔬菜培育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将为涉农高职院校师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蔡联群带领同学们观看浙南现代种业创新园产业大脑、讲述“三农故事”

蔡联群通过讲述袁隆平院士毕生的追求与初心故事,分享在校时练就的扎实本领、在三农领域各显身手的优秀校友事迹,列举分析丰富可行的实践活动及意义,勉励同学们投身到希望的田野去:不忘学农爱农初心,立定志向、抱定初心,在学农为农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练就强农兴农本领,学好专业知识这项立身之本,为强农兴农打好坚实基础。投身助农富农实践,在走进乡村、走近产业中强化富农使命,助推农民致富,实现人生价值。

“我真切地体会到中国农业智慧进程,自豪感和信心油然而生。我为我选择的专业而自豪,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更有信心和方向。”学校智慧农业工程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24-1班的谭铖斌同学激动地表达了对农类专业未来的憧憬:“我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争取研发更多这样创新高效的农机设备!”

“农业科技创新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新农村越来越美,就像我今天看到的秀美田园风光一样”数字经济学院国际商务24-2班李雨婷也对自己的专业与未来三农建设有了新的启发:“我们数字经济也可以贡献“农业+”的力量。”

“沉浸式”感受农业“黑科技”和农业人的“温度”与“合力”,“眼见为实”领悟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同学们对学校以农立校的办学理念,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受,在“新农人”的心里中下“未来三农”的种子,期以蓬勃的生命力,努力成为“顶天立地”的大树。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打造更多冒热气、接地气、有朝气、聚人气的“行走的思政课”,鼓励新农人们志存高远、播撒科技强国的种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彭唯、陈宣汝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