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篇《蒹葭》与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建设随笔
文章来源 :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
时间 : 2024年09月19日 12:29:01
|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
2024-09-19 12:29:01

《蒹葭》出自《诗经·国风·秦风》,这是一首描绘爱情追寻的经典诗歌。全诗共有三章,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篇,呈现出秋日清晨的迷人景象。诗人通过层层递进的诗句,表达了对理想与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这首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优美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

当下,课程思政建设如同春雨般悄然滋润,浸润着学子们的心灵。而当我们凝视这首千古流传的《蒹葭》时,仿佛触摸到了诗中那如烟般缥缈的智慧,感受到其中的精神内涵与美育教育的深度契合。

诗歌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篇,描绘了一个清冷而美丽的秋日清晨,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寻也在字里行间缓缓展现。在诗意的流转中,悄然无声地引导着学生在对美的探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更在无形中引导他们通过对美的探索,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审美素养,激发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种对美的追求,既是 “寓道于教”也是“寓教于乐”,诗中的爱情追寻象征着对理想与真理的坚定信念,这种追求,正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核,甚乐哉。

那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仿佛是对理想中“伊人”的无尽呼唤,回应着学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苦苦寻觅,追逐属于自己的信仰与梦想。这种追寻,正契合了“寓德于教”的理念,通过树立榜样,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促使他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并在审美体验中构建起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磨炼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而“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不仅描绘了追寻理想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更似在暗示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挫折。诗人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更能感同身受,能够在追寻理想的旅途中,感受到现实的严酷与梦想的坚定,从而在困境中保持信念,勇敢前行。这种对目标的不懈追求,恰是求知与成长道路上的精神指引。

《蒹葭》所散发出的真诚与纯洁,是一种对高尚品德的自然流露,更是对美的极致追求。通过诗歌的美学体验,照亮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化作学生心灵中的那盏明灯,静静燃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运用“画龙点睛式”的手法,将《蒹葭》中的美育元素在探讨诗歌主题时点到为止,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领他们探索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也会找到放飞的空间。
借此,学生不仅能领略到诗歌的美学魅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实现有机融合。

《蒹葭》这首千古绝唱,不仅以其诗意美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借助“三寓三式”思政范式的指引,诗中的深邃美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相得益彰,深刻启示着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将知识的传授与审美的引领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在诗意的熏陶下,悄然接受美育的洗礼,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作者:郑茜、滕跃民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