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届养老专业本科生毕业,被众多养老机构“抢聘”。在一场专场招聘会上,30多家养老机构为60多名养老专业本科毕业生提供了400多个岗位。通过契合市场需求的学习和实践,这些“青春养老人”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实现了从校园到工作岗位的无缝衔接。首届毕业生受到市场“检验”的山东女子学院,养老专业今年又迎来了一批“萌新”,养老服务管理和健康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共迎来本科新生473人。
“青春养老人”的市场表现,让社会上许多业外人士吃惊的同时,也进一步纠正了社会偏见。虽然毕业生的后续岗位表现、职业发展及其对养老、家政事业的影响带动作用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但市场对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空间,已经得到印证。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或可成为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深度转型、树牢人才第一资源理念的一个契机。
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需求和发展,源自于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据测算,预计到2035年左右,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面对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各种养老新业态正在涌现。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大约为6%。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10%。但与此相应的是,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大多在40到50岁,凭个人经验和机构的自我培训开展工作,缺乏良好的学理素养和系统的技能训练,服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不足,给养老服务管理的质量和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制约。
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作为高校,专业设置要适应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2019年10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鼓励引导普通本科高校设置家政学、老年医学等养老相关专业。多地政府也开始出台政策鼓励本科院校设立养老相关专业,如首批开设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山东女子学院所在的山东省出台《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院校设立养老专业,并对学校和入职养老服务机构的院校毕业生进行奖补。
市场的需求和政策的支持,是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可谓已具备“起飞”条件。但从当前情况来看,社会偏见与人才培养标准两大问题仍待解决。社会偏见问题涉及生源质量问题,需要优秀毕业生在市场中的表现和发展来逐渐打破。而高校自身如何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则是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作为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的养老服务相关专业,高校应与市场养老机构密切联系,充分研究养老产业发展中对服务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准确把握这些能力要求背后所需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特点,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和普适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同时,作为新兴而没有现成照搬模式的专业,学校应当对养老服务管理相关专业的教学评价和科研进行适应性调整,保证教师能够有较好的条件安心于专业教学和科研探索。
作者:廖德凯,系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