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系统地作出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部署,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科学指南、行动纲领,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必将为整体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深化的改革、系统的改革、有新的价值判断标准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刻揭示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应坚持的价值取向。由此,各类主体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运用好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统筹处理好各种矛盾,科学谋划好整体路径,并围绕“人民认不认可、满不满意”来把握好如下“四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境界。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明确了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重大使命和神圣职责,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根本任务。自然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首先就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面向未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为国家供给德才兼备的人才资源;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和运用到教育工作中,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形成涵盖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协同性,牢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日常管理中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筑牢立德树人的根本支撑和依靠。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有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便逐渐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被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就意味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着眼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注重试点先行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由此而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把是否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办学水平作为评判标准。
面对新征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把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有机结合起来,深刻把握内在的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着力打通束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汇聚起一切有利于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的创新要素和科教资源;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进培养模式,着力推进内涵式发展,促进学生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新突破;要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持续提升教育资源共享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赋能数字育人、数字治理环境构建,重塑教育发展新生态,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师生员工创新创造活力
改革创新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基、活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就要求各级各类主体要准确把握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指向和内涵,在深化改革创新中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师生员工的内生动力、创新潜能,精准发力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增强教育发展活力,不断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找准改革突破口,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上下功夫,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着力破除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要提升问题牵引力,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上下功夫,深化“放管服”改革,在放权松绑、科学评价、强化激励上持续用力,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要强化组织协同性,在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处理好统一规范管理与激发改革活力的关系,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运行保障,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有利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其作用及目标体现在对个体、社会和文明发展的推动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潜在地要求教育应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主动置身新发展格局,不仅要切实增强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融入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还要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将育人本位与社会发展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结合,在谋求特色办学、分类发展上下功夫,坚持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为推动以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贡献力量,并着力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要聚焦新时代教育的新定位新部署新要求,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加强办学服务面向和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持续提升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培养“胸怀天下”的时代新人之责任,通过高品质教育和独具特色的文化软实力传递共同价值,既保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立场,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和价值塑造,又秉持开放性视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更加深入。
当然,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守正创新,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着眼当前和长远,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有机结合、对接互嵌,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整体谋划、一体推进,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图”,找准战略支点,加快开放合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奋勇前行。
作者: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博士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