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依旧,全新出发。这个夏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记”非遗实践团再组2.0小分队,在去年纸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前往浙江省湖州市继续探索“笔墨纸砚”中的笔文化。
湖笔,产于湖州市善琏镇,是“文房四宝”之首,被誉为笔中之冠,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践团成员们在湖州一路学习,一路采访,老中青三代共同探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守艺人,让非遗“留”下来
队员们刚走进善琏湖笔小镇,就看到一位老爷爷热情招手:“你们是来学湖笔的?我教你们。”今年78岁的刘志勤家中三代做笔,自幼便跟随家中长辈学习湖笔制作工艺,“现在想来都过去60多年了,小时候觉得学一门手艺太苦;现在觉得,这门手艺没在我这断掉、还能传下去是件幸事。”队员们发现,老一辈非常乐于教后辈做手艺,他们希望把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在另一间制作工坊,钱建平爷爷正在对湖笔进行最后的检验和修整,这道重要的工序被称为“择笔”,手艺人足够娴熟的技艺才能让笔头达到“尖、齐、圆、健”的高品质要求。队员梁静怡惊呼道:“爷爷,我在博物馆里看到过您!”钱建平憨憨地笑了:“是啊,退休以后王一品斋笔庄又请了我回来,因为这道工序对一个品牌是很重要的。”
匠人们在日复一日中,将工作变为了热爱,将热爱变成了习惯,“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是他们共同的心声,无数“守艺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手艺人,让非遗“活”下去
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活”。随着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技术的快速变革,非遗传承途径在不断创新,老一代手艺人们主要依靠口传心记、言传身教,当下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则开始走进直播间,通过短视频展示文化、传承技艺、销售产品。
走访过程中,队员们遇到了正在直播的戴玉龙团队,他们曾上过cctv4《记住乡愁》纪录片,产品也上过东方甄选的直播间。“现在能在实体店卖出去的笔比较少,基本上只在网上供货了”,谈到湖笔的市场环境,戴玉龙有些可惜,“现在大家的书写工具早已被电子产品、钢笔和水笔等现代化产品取代,但其实练毛笔字最能帮助养神静心了。”平时,戴玉龙在直播间不光卖货,还会分享一些湖笔文化和制作技艺,“小小一支湖笔有着120多道工序,有的重要步骤甚至要学三四年,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千万毛中拣一笔’的不易”。
非遗既要薪火相传,也要与时俱进,一批既会手艺又懂营销的传承人们正在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非遗发展路上的中流砥柱,“他们让非遗活在了市场里,更活在了我们心里”,队员孙元慧感慨道。
学艺人,让非遗“火”起来
近年来,“国潮”的热度持续增加,年轻人们开始将目光聚焦到非遗技艺。数据显示,主流短视频平台非遗内容观众和非遗产品消费者以“90后”“00后”为主。
“我在抖音上关注了湖笔制作技艺传承人姚玉粼,是位95后姐姐。”队员朱蕊娟是名传统文化爱好者,她特别喜欢姚玉粼在杭州亚运会上戴的一支外形似发簪的“簪笔”,这次到湖州学习湖笔文化,她第一个报名,一路学习了水盆、结头、择笔等几道制作工序。“实践出真知,非遗保护和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加入,我们00后有责任接过接力棒”。
如今,新青年们正在形成一股强势力量,为非遗注入青春活力。队员杜嘉烨在实践期间一直用相机记录着所见所闻,他发现,善琏小镇上三代制作湖笔的家庭并不少见,制作经验和技艺水平相差不大,但很少有中老年手艺人会运用数字化渠道宣传产品,“我回去一定要精进下视频拍摄、剪辑和直播技术,有机会再到湖州来时,能帮助传承人们让湖笔这项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非遗被更多人看到”。
在老中青三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湖笔这项宝贵的非遗技艺得以传承和创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非遗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接续,让非遗“留”下来、“活”下去、“火”起来,是市场生存的需求,也是文化传承的要旨。
作者: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庾添 姚瑶 林桠冰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