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同学-同研-同教”协同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杭州市92名大中小学教师思政教师开展集体研修
文章来源 :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
时间 : 2024年05月23日 14:41:23
|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
2024-05-23 14:41:23

为着力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素养,由杭州市教育局主办、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杭州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教师研修活动暨第四届杭州市属高校思政工作骨干研修活动”于5月22日顺利闭幕。

图片1.png

本次活动历时三天,实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学-同研-同教”的一体研修机制。浙江省内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和大中小学名校长分组指导,来自杭州市87所大中小学的92名优秀思政课教师,围绕四个主题,分别组成23个一体化研修团队,通过专家辅导、现场展示指导、集中说课和教学评选等形式,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设计的教学理念、核心素养、关键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修;通过“同题异构”、专家点评、分组磨课、实践研修、“金课”评选,串联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学涉及的理论和知识,进而实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研修。

 图片1_副本.png

研修活动的第一阶段聚焦“同学”。两位高校教授作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的专题专报告。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正桥研究员分享了上海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完善一体融通内容供给,聚焦核心知识模块,建构各学段相衔接的“内容链条”;打造一体培养师训平台,建设教师专业一体化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构建一体推进协同机制,立足教育治理一体化的教学保障机制,打造一体化建设同城平台;形成一体整合资源体系,突破课堂围墙,推进理论课堂与实景实践有机结合,用好用活社会资源。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香龙教授介绍了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探索“五联动”工作机制,统筹指导浙江省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集聚各类思政育人资源,建设“大思政课”育人平台;聚焦“七个一”工作重点,推动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协同联盟单位,共建课程、共培师资、共育学生、共享资源,推动共同体建设;先行先试打造一体化建设工作样板,成立浙江省红色场馆联盟,创建馆课融合的一体化思政育人品牌。

图片1_副本.png

研修活动第二阶段聚焦“同研”。来自杭州市13个区县(市)的23个一体化教师团队,分别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人民至上”“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四个主题,进行“同题异构”集体教研。专家指导组长浙江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吴锋民教授,对各专题组的指导工作进行了统筹指导和精准设计,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修高质量、高水平的实施。

 图片1_副本.png

研修活动的第三阶段聚焦“同教”。大学、高中(职高)、初中和小学分组围绕不同主题进行整体设计说课和现场教学,由专家组评选出优质金课,把研修活动落到实处。评审专家组组长浙江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龚建立指出,老师师们一体化研修成果展示充分体现了“三个紧扣”。一是紧扣一体化。用一体化建设、一体化设计、一体化理念,呈现出思政教育的思想性,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紧扣思政教育的多样性。通过调研地方特色、挖掘思政元素,把杭州的地方特色融入到思政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三是紧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老师们通过现代化手段开展现场访谈、精美视频动画等融入教育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用娴熟的先进技术讲好学生身边的故事,探索思政教育的新途径、新领域。

图片11_副本.png

杭州市教育局高等教育处(交流合作处)处长张启鹏在闭幕式讲话中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市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努力提升一体化建设的高度和亮度,打造杭州思政课一体化特色品牌。对杭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修工作,他提出三个方面推进重点:一是进一步明确各学段思政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形成教育合力。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共研思政教育新理念、新途径、新方法。二要加强学段之间的衔接和融合,实现教学内容连贯,确保各学段思政课程有机衔接和相互贯通。三是要注重实践育人。善于利用实践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课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了解国情,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思考和行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图片8.png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同乐副教授表示,完善思政课教学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政科一体化建设,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政课建设关键在教师。一体化研修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引领大中小思政课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衔接整合;一体化教研备课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协调一致地开展好思政课教学工作;一体化学科交流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以比促优、以赛提质。

作者:李同乐、钞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