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农职院校“大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文章来源 : 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
|
时间 : 2024年04月28日 11:10:26
|
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
|
2024-04-28 11:10:26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聚焦农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立足校本思政育人资源和优势,形成了具有鲜明“农”字特色的“大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体系:构建圈层式“大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历经积淀与传承,学院已构建形成了“一个根本、两项维度、三种路径”圈层式“大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一个根本”即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两项维度”即聚焦“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知农爱农”侧重于隐性的情感认知,“强农兴农”侧重于显性的技能本领;“三种路径”即体制机制、人员队伍、渠道阵地,实现多层级联动、多主体发力、多要素与资源协同,保障“一个根本”“两项维度”有力有效实现。

动力:构建多层级联动的体制机制。按照“上下联动、左右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向到位”的原则,坚持系统论,从顶层设计上优化完善“大思政”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学院设有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和“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相继印发学院《“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十大育人工程”构建与实施方案》《“一站式”学生社区“五进三联一服务”管理新模式活动实施方案》等,召开年度工作会议、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定期专题研究思想政治工作,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将思政工作纳入二级单位及班子年度绩效考核,纳入机关和教辅部门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体系建设,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门牵头抓总、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各部门按分工参与、全员协同参与的“大思政”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活力:打造多主体发力的人员队伍。建立从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政教师队伍到学工系统辅导员队伍,再到全院思政工作各要素相互协同的通识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职业导师、管理服务人员等,打造形成了多主体发力的“大思政”协同育人队伍,充分激发人员队伍的活力和潜力,保障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联动。创建交流、培训、大赛、进修“四位一体”的队伍建设提升机制及“四级”大赛平台,校赛、市赛、省赛、国赛分层递进、分类选拔、分级培养。定期开展辅导员沙龙活动,通过“学工书记讲管理”“辅导员管理微课展示”等,谈学情、谈经验、谈感悟、谈职业成长。

魅力:建设多要素与资源协同育人的渠道阵地。打造乡村振兴“大思政课”,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互联互促,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网络思政、文化思政五个维度交叉融通、协同发力,打通“思劳融合”“思创融合”实现路径,形成“一主两翼五维”多要素与资源协同育人的渠道阵地。

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打造优质课堂和思政“金课”,实行“双三加”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农”字特色思政课实践活动,开展“田野里的思政课”,学生在课堂学习、理论宣讲、红色研学、实践展演等立体多维中学深悟透。

全面发挥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作用。出台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选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典型案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专项研究项目,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形成“教师人人讲思政、课程门门有思政”的良好育人氛围。

创新发挥日常思政主阵地作用。探索实行“学生管理课程化”,通过将寝室日常管理与劳动教育融合、文明礼仪教育与美育课程融合等形式实现学生日常管理课程化。探索“辅导员日常工作课程化”,将辅导员优秀的管理方法整合成课程学习推广,辅导员互为示范。开展“修身自律 笃行好学”“公寓文化节”等特色主题活动,制定并实行《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微笑问好”制》等,运用好“开学第一课”“院领导讲思政课”等,并结合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农民丰收节等校园重大典礼与节庆活动,打造“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有精度、有效度”的日常思政。

融合发挥网络思政无形主战场作用。搭建“易班+”网络育人矩阵,“易班”与融媒体有机融合,以强化校园新媒体矩阵建设为重点,打造优质网络育人平台。成立学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打造“图说思政”“梅课新语”等优秀网络育人品牌。

聚力发挥文化思政浸润作用。学校在76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中凝聚了厚重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农耕文化园、农锦园等系列特色农业主题文化园及展现农职院人“大国三农”情怀的校史馆等散发着浓郁的育人芬芳,学生在讲述校史、传承荣光中感受着根植这一方沃土红色文化、爱国精神的赓续。师生共同参与的服务“乡村振兴”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出了农职院校特色志愿服务文化。

作者:宋连喜 尤长军 金满文 赵丽梅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