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顺应教育数智化改革,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类专业开展数智牵引、德技双修、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近3年共开展40多项校级以上教学研究,发表教改论文30多篇;开展国家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建成1个浙江省特色专业、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改革成效显著,形成了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新范式。
重构数智牵引、德技双修的财经类课程新体系
数智牵引,重构大数据+财经类课程体系。学校根据财经类专业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数智化技能的复合型财经人才”新目标,增设培养大数据思维和数智化技能课程8门、培养职业素养课程10门,开设线上线下混合课程4门,增加线上学分,形成德技双修、数智牵引的课程新体系。
德技双修,确定课程新目标。结合岗位技能需求和相关证书要求,学校重构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并将其细化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思政(素养)目标。如“企业纳税实务”课程结合智能财税岗位技能和证书要求,确定课程目标为培养能判断、会计算、擅申报、懂数智的高技能智能财税人才,课程思政素养目标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植税务情怀、培养会计精神、培固个人素养。
岗课赛证融通,整合课程内容。学校将与课程相关的岗位知识技能、证书要求和技能竞赛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形成理论知识、岗位技能、证书操作、竞赛训练融通的课程教学内容。如“企业纳税实务”课程结合智能财税岗位技能要求,对应智能财税证书等4个证书;根据全国智能财税职业技能大赛等赛事要求,设计企业纳税认知、增值税、消费税等6个项目,按税务工作流程设置税种确定、税款计算、税务处理、纳税申报4个任务,实现岗课赛证融通。
建设岗课赛证融通的数智化课程教学新资源
数智赋能,打造“四能”教学团队。学校依据数智化教学要求,打造“能资源建设、能课堂创新、能竞赛考证、能教改科研”的“四能”数智化教学创新团队。教师获得省级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项,高校微课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高职院校“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1项,高校首批“翻转课堂”优秀案例1项,职业教育学会教学设计及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
“岗课赛证”融通,建设数智化课程资源。学校开展在线精品课程、新形态教材、竞赛资源等“岗课赛证”融通的立体化数智资源建设,建成国家级别课程1门,省级课程6门;出版国家教材4本,省级教材9本;建成思政资源库、“X证书”资源库和竞赛资源库;开设线上课程15门。
德技共育,搭建政行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学校建设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成立浙江省财税行业产教融合联盟,建设正保产业学院;建立中兴、四正、至臻3个办事处,会计技能、统计调研、会计咨询3个工作坊,在云会计服务平台开展企业真账实操,将岗位技能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在工作场景和教学管理中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企业文化、财经文化,实现政行校企协同德技共育。
实施德技双修的数智化课堂教学新模式
课程思政有效:推行“四式三全”课程思政育人。学校采用宣传教育式、财务活动式、真账实操式、案例讨论式4种方式,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线上课程、线下课堂、学会活动、平台实操全课域,线上课程、微信公众号、线下课堂全媒体推进课程思政,形成“四式三全”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教学组织有序:推行“四步多元”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学校实施“导、学、测、拓”四步多元混合教学模式。实现“线上导学—课堂教学—测训巩固—实操拓展”四步混合,推动在线课程、线下课堂、微信公众号、学会、产业学院、工作坊、办事处多元互动。
教学活动有趣:实施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法。根据课程特色,学校研究形成了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产业导师、教师、学生相互配合,自学、授课、活动、作业测验、训练、真账实操穿插融通,教学活动有趣、有序、完整。
考核评价有力:开展多元化评价、无纸化考核、大数据分析。学校实施“课前课中课后三段,线上线下一体,知识技能德修综合”的混合式考核模式。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全专业集中统一的无纸化考试,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借助平台和教学APP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教学诊断报告,提升教学效果。
组织管理有方:实施数智化教学组织、管理与服务。学校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课程微信公众号;成立税务会计、ERP沙盘、营家创业3个专业学会和5个专业管理与服务团队。信息化管理系统具备虚拟实验实训、线上学习、资讯解读、课表查看、在线报名、学分认证等功能,实现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
学校通过实施德技双修的数智化课堂教学新模式,显著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培养成绩突出。近3年,财经类专业学生在一类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1项,省一等奖57项、二等奖88项、三等奖44项;获取各类技能等级证书1315人次,获取率99.8%;获取初级会计师证书1056人,通过率73.5%。
作者:宣国萍 魏标文 甘泉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