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林焕新)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央和各地陆续出台相关文件,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民进中央调研发现,我国高技能人才仍存在数量不足、层次不高、结构不优等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带来《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 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提案》。
提案指出,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有三方面问题。一是培育目标有待转变。我国正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服务化转型升级,部分重复性劳动、非创造性劳动或将被逐步替代,但各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尚未针对技术变革、产业转型等新情况及时转变,世界前沿的高技能人才匮乏。二是产教融合有待深化。行业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主动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尚未建立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体系。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各类培训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高技能人才培养尚未建立起系统、高效的社会联动机制。三是师资队伍有待加强。目前多数职业院校因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发展空间偏窄和待遇偏低等问题,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部分职业院校教师从校门走进校门,缺乏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学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与产业实际脱节。
为此,民进中央建议:
一是立足产业发展,完善培养目标。立足高质量发展目标,在满足当前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未来制造所需要的产业工人。在规划产业发展时,同步规划“未来工人”培养计划,提前开展高技能人才储备。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与培养“未来工人”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培养更多对接世界前沿的高技能人才。
二是协同供需两端,深化产教融合。发挥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统筹把握行业生产和技术发展趋势,做好供需预测,加强与教育、人社、工会等部门联动,共同做好培养规划。鼓励企业把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谋划好选、育、用、留各项举措。深化校企合作,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共建研发中心、产学研基地,共同开发实训课程。推进虚拟现实技术在产教融合中的应用,加快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推动线上线下协同育人。
三是健全体制机制,建强师资队伍。深化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扩大院校引才用才自主权,支持职业院校对紧缺高层次人才、“世赛”获奖者等高技能人才入校开通“绿色通道”,并在工资待遇、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设置院校师资培训专项经费,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开展一体化师资培训,不断提升师资的教学能力。在科技创新奖励中设立产教融合示范奖项,表彰在教学和工业技术产出方面取得成绩的教师,适当提高对产学研项目的科研激励。
四是完善激励机制,提升社会认同。建立高技能人才长效激励机制,完善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制度。健全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探索“新八级工”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推动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引导企业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注重推选高技能人才为“两代表一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带动更多产业工人向高技能人才转型。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