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基于 MOOC 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教材与教法改革”任务典型案例
文章来源 :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
时间 : 2024年01月10日 12:06:48
|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
2024-01-10 12:06:48

关键词:MOOC,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背景情况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各领域中的深入应用,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学习者的需求,利用教学平台软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技术相结合,对教学环节中各部分要素进行重组,为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受益。基于 MOOC 的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以学生本位为核心,依托在线开放课程资源、职教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借助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以任务驱动为载体,开展项目化教学,提升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强化理论学习效果,使知识与技能达到有效的统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具体做法

(一) 构建 “两衔接+三递进+四融入” 混合式教学模式

1.两衔接: 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有效衔接 ,理论学习与仿真实训有效衔接 。

通过精品在线课程和职教云平台开展线上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提升,线下翻转课堂引导学生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实现“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的“两线”良性互动。

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点,开展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理论后,开展虚拟仿真实训,根据不同钢种特点设计操作规程,在实训的过程中调整参数,优化规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使得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得到双提升。

图1 仿真实训教学场景1

图2 仿真实训教学场景2

2.三递进:课前预习热身、课中新知探索、课后巩固拓展 三阶段递进。

(1)课前预习热身

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小的教学活动,同时准备对应教学活动的资源,依托职教云及慕课发布课程讲义 PPT 和微课视频,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任务,并通过学生反馈的“难点”,掌握预习情况。教师通过后台数据和难点反馈,调整授课计划,依据学情制定或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课中新知探索

通过教师的项目与任务的引领,学生通过实际演练完成知识点的吸收与软件的使用,在进行相对大的项目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愿采取小组形式进行,通过小组内讨论或者小组间的讨论进行解决具体遇到的问题以及难点,若是解决不了的可以找教师进行解决。

图3课中新知探索

(3)课后巩固拓展

根据学生课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课堂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课后的学习任务的准备与设计。同时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和接收能力,设计不同的拓展任务,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通过职教云发布课后的任务、学习资源、拓展知识。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平台上发布的课后任务、课后资源的学习、以及课后的相关的教学任务等。

3.四融入: 课程思政融入、 智能体验融入、情感关怀融入、创新培养融入

(1)“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

在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中不断提取思政元素,将思政化内容有机融入,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思政化改革全过程,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工匠精神。

(2)“智能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基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与软件开发商共同开发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提高教学实施与学生练习的效率,增强数字化应用感,实现人工智能与教学双向耦合。

图4 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

(3) “情感关怀”满足差异教学

在学习方式上破解传统“千人一面”的教师传授途径,课程根据学习者的特征优势设计学习目标、准确定位学生先决技能基础和知识薄弱环节,自动匹配个性化学习内容,将知识模块化、碎片化,推送定制学习内容和活动,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服务,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关怀。

(4)“创新培养”提升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完成技能大赛的项目训练与任务整合,开展以赛促学活动,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搭建立体化资源

建成国家-省-校三级教学资源库。主持国家职业教育钢铁智能冶金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主持河北省职业教育智能轧钢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主持校级冶金产业链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申报钢铁智能冶金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生态环境工程技术(职业本科)国家级教学资源库3个。建成标准化课程92门,素材总数42455个,注册学习用户321076人,使用单位1250家。

图5 钢铁智能冶金技术国家级教学资源库

构建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专业群对河钢石钢、河钢邯钢、首钢京唐等70家钢铁企业进行调研,确定智能化绿色化背景下钢铁企业工作岗位128个,典型工作任务637个,分解归纳子任务与岗位能力,将职业岗位能力转化为教学知识点与技能点,与一线专家共同开发模块化专业课程,同步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成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3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1门,构建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开发虚拟仿真实训活页式教材:积极开发虚拟仿真实训活页式教材10余部。

图片1.png

图6 开发全流程虚拟仿真实训活页式教材

(三) 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构建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笔试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借助智慧职教的 MOOC 和职教云平台,把学生学习进度、课堂参与、线上作业、项目完成情况纳入过程性评价体系,针对不同教学阶段学生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教师评估、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等多元评价,记入过程性评价体系,以此完整反映学生在混合式教学中的表现。终结性评价的比例降低到40%以内,以突出学生过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考核方式改革,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高涨,成绩显著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三、成果成效

(一)学生成绩显著提升

自改革应用以来,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从考核情况看,平均成绩较往届提高 6.3 分,及格率达到 100%,优秀率均在 10%以上。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二)团队教师教学能力明显提高

团队教师教研能力明显提高,2021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2023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赛一等奖;2020 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近三年获得河北省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3项。

图片2.png

图7 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三)精品在线开放课实现新突破

《连续铸钢生产》获得国家职业教育精品在线课程,注册学习单位603个,使用人数累计近 8000人,涵盖了河钢集团、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公司、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30 余个大中型钢铁企业, 被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天津工业职业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等14个院校引用建立 SPOC,外校使用人数近2500 人。

四、问题探索

1.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个性化发展体现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侧重知识的传授,信息的传递也比较单一,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习需求。

2.冶金类专业教学资源短缺、知识抽象,学习效果难以保证。

冶炼过程看不见,摸不着,理论学习抽象,学习效果难于保证。

3.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较差。

冶金生产是高温高危岗位,在学校无法建立相应的实训设备,学生缺乏有效的实训手段,在校期间理论与实践脱节,到生产岗位后,不能很快的进入角色,岗位适应时间较长。

 作者:黄伟青 曹磊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