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87年,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山东省第一所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教职工1100余人,设有15个教学系部,开设54个专业,重点打造现代海洋渔业、汽车智能制造、通用航空、创意设计等10个专业集群。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学校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30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被确定为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中国职业院校世界竞争力50强学校。
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提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这是一体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契合点,也是不断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突破口。
一、对科教融汇的认识理解
科教融汇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改革方向,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一是科学研究资源与职业教育资源的融合汇聚,实现科研院所与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二是科学技术研发过程与人才培养过程的交融贯通,实现科技创新与教书育人的良性互动;三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与学习资源的有机统一,实现教师科研能力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双线提升。
二、科教融汇的路径选择
科教融汇落实到职业院校具体行动中,必须找准“科”与“教”的契合点,探索科教融汇的实现路径。
一是在办学格局上,坚持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并重。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技并修、育训并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锚定服务需求的科研方向,聚焦产业前沿、生产一线,开展应用性技术创新研究,以成果转化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科技与教育供需耦合。
二是在教学改革上,坚持科研与教学互动。将科技创新融入教学过程,强化科研育人,把科研项目引入课程,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将科技创新融入教师成长,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针对企业需求组建教师团队,开展技术研发与革新,通过参与项目,提升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在生态构建上,坚持平台与机制一体。发挥平台集聚效应,整合各方科研力量,建设科技攻关、智库咨询、技术服务和创新创业等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发挥机制导向作用,健全科研激励评价、成果转化、反哺教学等机制,让教师“做科研”,学生“学科研”,形成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新生态。
三、科教融汇的现实困境
一是科研积累较弱。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强调以就业为导向,重人才培养、轻科研服务。与普通高校相比,整体研究水平偏低,社会服务能力不强。
二是科研方向不准。职业教育面向生产实践一线,侧重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但目前职业院校普遍重课题研究,轻成果应用,工作着力点过多盯在理论研究上,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与服务产业发展的主方向有所偏离。
三是科研与教学结合不紧。科教融汇首先体现在科研育人上,科研要主动反哺教学,为教学提供新思想、新素材,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而实际上职业院校科研和教学分离现象比较明显,重教学成果、轻科研育人,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意识还不够强。
四是科研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职业院校在科研机制上普遍重规范管理,轻激励评价。评价机制缺乏个性化、差异化,对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分类评价不科学;激励机制缺乏力度,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幅度不大,难以有效调动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分配机制不灵活,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缺乏制度支持。
四、科教融汇的日职实践
日照作为地处山东半岛东南沿海的精致型中小城市,突出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重点培育现代海洋、临港先进制造、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学校坚持“小城市、大职教”理念,扎根日照、服务日照,走产教城融合发展之路,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聚优成势,推动城市发展蝶变。学校围绕科研育人和服务,构建一个模式、打造四类平台、促进三个转化、创新五个机制,初步探索了科研适应需求、服务发展、反哺教学的日职实践。
(一)构建“一个模式”,突出需求导向
学校坚持立地式科研,把论文写在田间车间,把课题立在行业企业,把成果用在生产和学习,探索实施“三对接、四融入、五位一体”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发展模式。
三对接:对接国家战略部署,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对接当地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要求。
四融入:将应用研究与创新融入产业转型、融入企业生产、融入学生培养、融入教师成长。
五位一体: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生产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在人才、技术、设备、场地等方面充分融合,政行企校所“五位一体”,协同创新,协同育人。
(二)打造“四类平台”,强化科研服务
对接产业升级、盯紧企业需求,围绕科技攻关、智库咨询、技术服务、创新创业,建设了四大类67个产教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其中,国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和创客创意众创空间3个,山东省工程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新型智库等19个,日照市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社科基地等24个,构建起国家、省、市、校四级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体系。
学校依托四类平台,聚集优质资源,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年开展技术服务2000余项,孵化小微企业80余家,帮助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0亿余元;累计服务企业4600余家,将企业技术难题攻关转化为成果专利577项。
科技攻关平台:对接日照10条重点产业链,整合水产、建筑、机电、汽车、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专业群的科研优势和师资力量,打造了10个科技攻关平台,服务行业企业技术工艺改进和产品研发需求。
食品工程技术专业联合山东美佳集团等链主企业,建设山东省海洋甲壳类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针对海洋生物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问题,开展联合攻关。虾青素分子模式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助推2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助推3家企业转型为海洋生物高科技企业,每年为企业创造2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日照高端海洋生物产业快速发展。周庆新博士团队荣获“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突出贡献奖”。
智库咨询平台:依托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中心、日照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等机构,建设10个智库咨询平台,立足日照实际,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技术方向、重大工程项目等开展咨询研究,服务政府、企业决策,推动产业行业创新发展。
学校依托旅游管理、文化创意等专业,针对乡村人才相对匮乏、文化传承断层、民俗资源利用不足等现实“痛点”,将高校育人功能与乡村文化振兴相结合,创新实施“四零八乡”服务模式,以“零收费、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为特色,挖掘乡贤乡技、整理乡建乡治、传承乡风乡愁、开发乡景乡业,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和特色旅游资源,塑形铸魂乡村振兴。协助成功申报国务院扶贫办全国贫困村创业致富国培基地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处,4A级景区4个,省级“美丽乡居”试点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为乡村发展争引各类扶持资金1600余万元。
技术服务平台:依托学校10个专业群与所属行业领先企业,共建10个技术服务平台,校外100余位行业人才、校内200余名教师、6000余名学生组团组队,“一企一团队”,驻企服务、订单研发,开展人才培养、大师培育、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
水产养殖专业与日照市海洋渔业局、水产研究所合作共建“日照市海洋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服务覆盖沿黄渤海650家养殖企业,师生进渔家、进渔村、进渔场,定期开展科技示范、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活动,推动日照从海湾扇贝、到大菱鲆、再到半滑舌鳎和星斑川鲽的三次渔业转型升级,2022年8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落地。
创新创业平台:依托国家众创空间、新技能大师工作室,山东省“金种子”孵化器、技能技艺传承创新中心等载体,以“乐创新、促转化、优孵化、星服务”理念,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建设37个创新创业平台,拓展创新创业实践空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依托创意设计系成立日照市文化创意中心,以影视基地建设为核心,成立创业导师工作室21个,吸引17家企业入驻,组建专兼结合的创业导师团队,形成以影视后期制作为龙头的创意设计集成孵化平台,完成了13部影视剧和30余万条的短视频制作,近3年来孵化企业248家,年均培养文化产业创新创业人才200余人。
(三)促进“三个转化”,反哺课堂教学
学校发挥科研反哺教学的作用,健全科研平台育人体系,实施“三个转化”,为教学改革提供源头活水,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技能创新的深度互动。
一是促进科研项目转化为课程资源。每个创新平台结合科技攻关、智库咨询、技术服务等,将优秀创新项目融入专业课程,“海洋生物资源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等116项科研项目转化成专业教学标准、特色课程、新形态教材。
二是促进服务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依托科研服务平台,成立工作室,承担企业攻关项目,实施“项目实做、公司化管理、工作室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企业委托、教师领做、学生参与,以真实项目为驱动,与课程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跟随教师开展科研服务中学习提高。
三是促进学生科研成果转化为学时学分。为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服务和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学分银行,修订学分积累转换办法,将学生获得科研奖励、专利发明等成果计入学时学分,鼓励学生个性化成长。近三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23项、省赛获奖168项,获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10项。
(四)创新“五个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科研和社会服务管理、评价、激励、成果转化、反哺教学“五个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一是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制定科研经费、平台、项目、团队、成果管理制度和办法,优化科研成果培育、产出、转化制度环境。
二是创新科研评价机制,明确科研发展规划、中长期绩效目标及指标,按照权责利效统一和分类评价原则,实行合同制绩效管理和评价。
三是创新科研激励机制,根据应用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和应用价值对项目团队和个人进行资助,激发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四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实行“培育核心技术—公益服务企业—企业创造收益—校企深度合作”“四步法”成果转化模式,明确“成果转化纯收益的95%可用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
五是创新职称分类评价机制,结合教师个人优势特长,将专任教师按照教学岗、教学科研并重岗进行分类评价,将成果转化收益与职称评聘挂钩。
五个机制的实施,促进了学校科研与教学工作融合发展、相得益彰,学校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突出贡献奖。
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发展新方向,下一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将立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坚持科教并重、以科促教、科教相长,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塑造新优势、构建新生态、激发新动能,不断提高贡献度、适应性、吸引力。
作者: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苏海勇
(责编:陈晨 杨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