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学分银行建设研讨会系列活动成功举办
文章来源 : 重庆开放大学
|
时间 : 2023年12月01日 10:10:03
|
重庆开放大学
|
2023-12-01 10:10:03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重庆市委深入实施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有关要求,推动学分银行服务全民高质量终身学习助力西部地区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及学习型社会建设,11月30日,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学分银行建设研讨会暨西部地区资历框架和学分互认共同体活动成功举办。该活动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学分银行、西部地区资历框架与学分互认共同体主办,重庆开放大学、成都开放大学、四川开放大学联合承办,云南、贵州、广西、陕西、宁夏、甘肃、西安等7家省级开放大学协办。

重庆市教委职成教处处长吴岚、成都市教育局终身教育与民办教育处二级调研员覃珺、成都开放大学校长黄兴国,重庆开放大学副校长胡方霞,四川开放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杨波出席。西南政法大学、内蒙古开放大学、河南开放大学、青海开放大学、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企业行业代表参加此次活动。

成都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黄兴国表示,成渝两地开放大学要落实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数字化”的工作要求,加快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通过“数字化大学建设”赋能老年教育,助力老年市民跨越“数字鸿沟”。持续开展信息化建设,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争取在国家部署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发展战略中作出开放大学应有的贡献。

重庆开放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胡方霞回顾了共同体的建设背景、历程,总结了共同体运行工作实效,共同体年度活动制度化、平台建设数字化、学分互认规范化。同时,围绕中西部地区学分银行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提出了深化职继融通、推动数字化改革两点建议,为共同体的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明确方向。

四川开放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杨波表示,四川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是区域合作的积极践行者和坚定推动者,初步建立了学分银行服务制度,建设了四川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试点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争成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开展三教协同创新以及建设技能社会的有力支撑,为地区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成都市教育局终身教育与民办教育处二级调研员覃珺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学分银行建设工作是西部地区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抓手,参与建设的各单位要强化合作交流,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协同发展。同时,从加强区域统筹、整合资源、扩大试点规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重庆市教委职成教处吴岚处长宣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学分银行数字化平台、西部地区资历框架参照标准正式发布。

在专家讲座环节,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韩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生张伟远分别以《终身学习体系与制度创新》《西部地区资历框架参照标准解读》为题作专题讲座。韩民分析了终身学习体系的内涵、终身学习制度构建的目标任务,提出了我国构建相关制度需考量的若干问题,并从学分银行发展的角度给出了推动终身教育发展、建好全民学习型社会的建议。张伟远介绍了西部地区资历框架参照标准建设的时代背景、法律依据,深入解读了西部地区资历框架参照标准的范围、术语定义、等级划分及行业能力等级标准的关键环节。

在学分银行如何服务老年大学建设主题研讨环节,成都开放大学社区教育指导与服务中心副主任张俊辉、四川开放大学副研究员江颖、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惠兴海分别以《成都老年开放大学建设进展》《老龄化社会下老年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探究-兼论学习成果资历框架融通的作用》《基于可信计算技术,助力学分银行落地特色化应用场景》为主题展开研讨,分享了学分银行在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特色应用场景搭建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特色做法,为区域学分银行协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在共同体典型案例分享及工作交流环节,西安开放大学教务处处长刘江、贵州开放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马婷婷、成都市武侯区社区学院办公室主任刘德峰分别以《基于终身教育理念,探索形成学分银行西安模式》《贵州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实践与反思》《探索市民学分银行建设,服务市民终身学习》为题进行了案例分享。会上,10家共同体单位对今后共同体的发展运行及2024年工作进行了充分地沟通与交流,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和举措,探索形成符合西部地区实际的学分银行区域合作发展模式。

本次活动旨在推动西部地区学分银行建设,搭建起以学分银行数字化平台为载体、以西部地区资历框架参照标准为轴心的学习成果互认运行架构,全面推动西部地区学习成果互认、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区域流动走深走实。

作者:黄娥  张岩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